疫情緊繃忍耐不就醫 重度PAD病友小心截肢風險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簡稱PAD,指周邊動脈血管發生粥狀動脈硬化或鈣化沉積,病灶多半發生在下肢部位。

醫療線上醫療線上 撰文者: 醫療專家群2021-06-04

最近這一陣子,許多民眾因COVID-19疫情升溫而減少出門,去醫院頻率也大減。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謝慕揚提醒,當腳趾有傷口卻久久無法癒合,且與另一隻腳相比,有傷口那隻腳的小腿或足部用手觸摸,跟另一側的小腿或足部做溫度比較,兩者有差異的話,就要提高警覺,縱使有COVID-19疫情也建議盡快就醫,接受詳細檢查,以免是「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惡化而不自知,若情況嚴重又不及時治療,便可能短短三個月內面臨截肢風險。

盡早察覺PAD症狀,才能遠離截肢夢魘

PAD又稱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PAOD),是指周邊動脈血管發生粥狀動脈硬化或鈣化沉積,長時間累積就引發動脈堵塞,病灶多半發生在下肢部位,一旦下肢血管堵塞卻沒有及早察覺、予以治療,情況會越演越烈,不僅阻塞的動脈血管會增多、範圍會擴大,下肢也可能缺血、壞死,截肢威脅更會隨時引爆。

謝慕揚醫師分析,PAD的症狀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間歇性跛行,病患走一小段路,腳就開始會痠、會麻,也會痛,這時可以用藥改善。隨病情演進,開始會產生第二類症狀,就是腳上出現傷口,病患可能腳趾發黑、腳趾甲掉落,或足趾有慢性傷口合併化膿,足部膚色也可能產生紅、白、藍、黑等變化,由於血流不順,血流堵塞的那隻腳,皮膚溫度會比較低。一旦產生壞死性壞疽,治療便十分棘手。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謝慕揚醫師(右一)。

高風險族群,更要留意PAD威脅

在謝慕揚醫師的門診中,多數PAD病患為70、80歲以上長輩。像接受血液透析(俗稱洗腎)的病患、糖尿病病患或有抽菸習慣的人,更是PAD高風險群。從2015年到2020年,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血液透析室曾針對院內洗腎室接受長期透析的洗腎慢性腎病病患進行普查,普查結果顯示,這些病患出現PAD的盛行率達35%-40%。

根據謝慕揚醫師的臨床觀察經驗,在診間,只要是70歲以上的長輩,腳上有無法癒合的傷口,加上透過觸診發現該腳溫度較低,經由血管超音波確診PAD的機率達70%,如果是慢性腎臟病病患,已接受血液透析治療,追蹤到第四年,超過90% 的人都會產生PAD (ABI < 0.90),因此他建議糖尿病、接受血液透析的長輩每一年都要接受PAD相關評估、檢查,發現病灶,就要盡快展開治療,必要時要疏通血管,才不會一再惡化,最後面臨截肢夢魘。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AD)的預防與治療。

長輩常有多種疾病,導致PAD症狀受掩蓋

事實上,PAD的嚴重性常受到忽略,謝慕揚醫師指出,PAD容易受忽略,是因為這是一種發展很慢的漸進式疾病,像60歲的病患,血管可能已經開始鈣化、長出斑塊,等到真正血管狹窄變嚴重,導致有症狀,往往是五年、十年以後的事。

除了病程發展緩慢,不少PAD年長病患還合併糖尿病、退化性關節炎等多種疾病,而這些疾病的症狀也常掩蓋住PAD警訊,病患可能感覺腳痛,卻誤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肌肉拉傷等其他疾病,當皮膚出現傷口、膚色異常,又可能被當成灰指甲等皮膚病而延誤治療。

舉例來說,謝慕揚醫師就遇到不少病患在其他科別反覆求醫,卻因為沒發現PAD而接受許多治療,像有一位病患接二連三求診皮膚科、骨科、整形外科、感染科與新陳代謝科等科別,症狀卻一直沒有改善,最後經由踝肱指數 (ABI) 檢測與血管超音波檢查,才發現是PAD造成,也有病患在其他醫院因為皮膚潰爛接受植皮治療,結果植皮根本無法順利進行,最後終於確認背後兇手就是PAD。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AD)的診斷方式。

運用「踝肱指數」(ABI)檢測,可發現異常

對於PAD的診斷,醫師在診間多運用「踝肱指數」(Ankle – Brachial Index,ABI)進行初步評估,這項指數測量的是上下肢血壓比,一般健康成年人的下肢血壓會比上肢血壓高,但如果患有PAD,下肢血壓常比手臂血壓低,正常數值為0.9-1.3,如果數值為0.5-0.9,代表為輕度、中度阻塞,若數值為0-0.4,代表嚴重阻塞,數值越低,血管阻塞越嚴重,基本上,透過這項指數就能初步發現異常。

謝慕揚醫師面對接受血液透析,且腳上有傷口的年長PAD病患,會考慮安排病患住院接受血管超音波、血管攝影等影像學檢查,並對病患整體健康狀況進行全方位評估,當情況緊急,診斷截肢風險非常高,他就會選擇迅速進行治療,在疫情緊繃的時刻,檢查與治療療程會盡量趕在兩天內完成,經過治療後,多數病患不只血管恢復暢通、雙腳感覺輕鬆許多,截肢危機也順利解除。

謝慕揚醫師提醒,若早期發現PAD,症狀局限於間歇性跛行,透過服用藥物、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與多運動,情況多半可以改善,但若已出現皮膚傷口,代表症狀正在惡化,就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左手摸左腳,右手摸右腳,30秒後雙手交換,若有明顯溫度差恐是PAD找上門。

子女想孝順長輩,可從洗腳及修剪腳趾甲做起

民眾在家中,如果想自我檢查有沒有疑似PAD病變,可將兩手放在家人的雙腳腳背,左手摸左腳,右手摸右腳,等30秒後,兩手交叉,改摸另一隻腳,也就是左手摸右腳,右手摸左腳,由於人的觸感很敏銳,馬上就能察覺皮膚表面的溫度變化。長輩若不方便彎腰,或因糖尿病等疾病而感覺遲鈍,可由後輩子孫、照顧者幫忙做檢查。

謝慕揚醫師也鼓勵民眾幫年長父母、長輩洗腳或剪剪腳趾甲,在這過程當中,除了檢視皮膚溫度變化,也可以觀察長輩的腳背、腳底板、指縫有沒有傷口,或足部膚色有沒有變紅、變白、變藍或變黑,只要多花十分鐘,就可以及早發現問題、盡早就醫,這樣就能幫助長輩維持雙足健康,下肢截肢風險也會大幅下降。

如有PAD相關症狀,請點擊前往預約

了解更多PAD篩檢資訊,請點擊前往搜尋關鍵字「PAD」

醫療線上

醫療線上

查看全部

醫療專家群

提供醫療專家們對於各種常見病症及保健資訊的經驗分享與專業看法。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