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只是老化?誤會大了!新陳代謝科名醫蔡克嵩:骨鬆原因有兩種,其實是種代謝疾病

台灣每年約有3萬人發生髖部骨折,其數字之高,經過各國人口數、年齡校正後,台灣的骨折率已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遠東聯合診所所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指出,原因就是出在於骨質疏鬆,且台灣人對於骨質疏鬆缺乏應有認知。

「骨質疏鬆普遍不被當作一種嚴重疾病,多半以為是老化自然造成。」蔡克嵩說,但嚴格來說,它其實是種代謝疾病,「骨頭是活的器官,隨時在更新,就像都市更新一樣,需要拆掉舊的才能造新屋,不可能一口氣清掉全身老舊骨質,而是局部更替,速度不一,大概每十年全身骨頭才會更新一回。脊椎、下顎骨……這些常負重、常有磨損處,更新速度快,四肢代謝就比較慢。」

正常的狀況下,負責製造骨質的造骨細胞與負責代謝骨質的破骨細胞作用會在一個平衡,每當有老舊的骨質被代謝,就會有新的骨質取而代之。但是,若其中一個細胞過於活躍,就會無法維持體內正常的骨骼結構。

骨頭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鈣與磷,如何調節鈣質吸收是影響骨質的主要因素,而荷爾蒙是關鍵。人體內骨質從25歲到35歲會達到高峰,之後無論男女,骨質密度會逐漸減少。

而女性在更年期後,骨質流失會比男性快。主因是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會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降低骨質破壞與吸收,減緩骨頭更新速度,它本來的設計是讓體內骨頭量多一點。但女性更年期後,雌激素開始減少,骨密度急速下降。更年期頭十年的快速流失期,同歲數的男性一年骨質減少1%,但女性卻是每年少2%,乍聽之下還好,但累積十年下來就等於少了20%。

骨鬆發生原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原發性,因為自然老化、停經、遺傳造成,婦女更年期前後要開始注意,男性則是60歲開始;另一種則是次發性,因為抽菸、喝酒、藥物、疾病所引起,例如副甲狀線亢進會影響血液中鈣離子濃度,造成骨密度低、容易腎結石,因為大量鈣質被釋放到血液中了。

尤其,現代人飲食西化,常吃麵包、麵條等小麥製品,小麥含有麩質,腸胃弱得人容易過敏,造成腸胃道發炎,甚至腸道萎縮,影響腸道吸收鈣質,也容易造成骨質疏鬆。

「藥物雖然可以治療骨質疏鬆,但是大部分的藥物作用是讓骨頭代謝速度變慢,像是荷爾蒙治療或是雙磷酸鹽類,還有可抑制破骨細胞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生物製劑,這些都是盡量去維持現有骨密度。」

蔡克嵩提醒,骨鬆預防及治療的最大目的,就在於減少骨折,千萬別忽視骨鬆潛在風險,現在骨質好,不代表未來能一直維持,因為年齡就是最大的風險因子。

對於如何提前預防骨鬆症,蔡克嵩提出兩大建議:「提前監測」以及「保骨防跌」。

第一次的監測可以在40歲,藉由DAX骨密度檢測(雙能量放射線吸收測量法),了解自身骨頭條件,供日後做評斷。「一般40歲的婦女,可以做龍骨部位的檢測就好。」蔡克嵩建議,下一步增加骨質密度檢測的頻次,是在婦女停經以後、男性則在大概60歲之後。若監測結果為骨量持續下滑,則表示骨折風險越來越高,應多加注意。

另外,盡量減低骨鬆危險族群跌跤,也就能大幅降低骨鬆性骨折的風險,因此在環境上,更得用心規劃適合提供長者居住的空間。

全台骨鬆良醫

全台骨鬆良醫

查看全部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八成台灣人都怕股市崩盤,但很少人注意到,八成台灣人的骨質並不合格;骨質疏鬆多半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發生併發症,嚴重可能致命。想要對症下藥,除了定期做骨密度檢查,還得找到骨鬆專科醫師,快來認識「全台骨鬆良醫」。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