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骨質疏鬆就是為了降低骨折風險!骨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邦:趁年輕時建立骨量最大峰值,年老才不必擔憂骨鬆

隨著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快,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也逐漸提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骨鬆症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是全球第二大重要的流行病。醫學研究指出,國人髖骨骨折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名,全世界第九名,這對終年陽光普照、維生素D獲取方便的台灣來說,真的很不可思議。這樣的現象也提醒我們,應該更重視自己的骨本存摺。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邦指出,1992年之前骨質疏鬆都只被視為「風險」而已,1992~1994年之間,世界衛生組織將骨鬆症定義為「疾病」,因此才有對應的預防措施及用藥方針。依據疾病的嚴重程度,建議可分別從一、二、三級預防來下手。

一級預防的重點在於健康促進,而非藥物治療。陳榮邦醫師提醒,台灣人平均35歲時達到骨質最高峰,因此年輕時就應建立最大化峰值骨量,才能幫骨骼打好基礎,預防將來骨質流失。英國倫敦大學的Charles E Dent教授曾提出一項重要概念,認為若孩童時峰值骨量不夠,年老時較易罹患骨鬆症,因此應將骨鬆症視為兒童疾病。如果能從兒童、青壯年時期就做到營養均衡、多運動及多曬太陽,等到老年時就不必擔憂骨鬆的問題。此外,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建議50歲左右都應做一次DXA骨密度檢測,當成往後判斷自己骨質是否流失的基準點。

二級預防除了強化健康促進之外,還可視情況開始用藥。陳榮邦醫師指出,針對已經有骨鬆症的患者,先進國家強調以藥物治療、健康促進及定期檢測等方式,多管齊下來預防骨折發生。雖然骨鬆症的定義是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T值 ≤ -2.5),但在臨床診斷上,若病人已發生脆弱性骨折(從站立或更低的高度跌倒而發生骨折),即使未測量骨密度,也可確診為骨質疏鬆症。

三級預防是針對已經發生過一次脆弱性骨折的患者,建議可使用藥物治療的方式,而這也是目前台灣的作法。除了常見的髖骨骨折之外,如果老人家出現脊椎壓迫性骨折(沒有症狀)、身高跟年輕時相差4公分以上,或駝背情況越來越嚴重,都應使用足夠旳藥物強度來積極治療。

不管是一、二、三級預防,健康促進都是不可或缺的。陳榮邦醫師強調每天的飲食應多樣化,除了攝取大量新鮮蔬果及全穀類之外,早、晚一杯牛奶可以補足鈣質的攝取量;此外,綠色蔬菜、芝麻、櫻花蝦及小魚干等都含有豐富的鈣質,也可適量食用。吃素的民眾可能會出現蛋白質、鈣質及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情況,建議最好適量食用雞蛋及牛奶,才能補足骨質所需的營養。

有些人可能會以額外食用保健食品的方式來補充鈣質,但研究報告指出,兒童及青少年仍應從天然食物來攝取才能發揮作用,一昧補充鈣片或維生素D並沒有效果。除了飲食之外,不抽菸、控制飲酒量(每天飲用不超過相當於160C.C.的紅酒),至少3天一次、每次半小時的負重及重力訓練,都是維持骨質健康的生活型態。

陳榮邦醫師語重心長地表示,預防骨質疏鬆才能避免骨折,一旦骨折發生,很有可能造成失能,不但消耗社會成本,也會為患者及家人帶來莫大的痛苦。因此,將台灣髖骨骨折率的排名往後拉,是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10年內就能看到成果!

想了解更多骨質疏鬆症資訊,就看 全台骨鬆良醫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1
2
單頁閱讀
全台骨鬆良醫

全台骨鬆良醫

查看全部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八成台灣人都怕股市崩盤,但很少人注意到,八成台灣人的骨質並不合格;骨質疏鬆多半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發生併發症,嚴重可能致命。想要對症下藥,除了定期做骨密度檢查,還得找到骨鬆專科醫師,快來認識「全台骨鬆良醫」。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