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歲以上婦女,高達一成五有脊椎骨折

小心骨鬆性骨折!台灣髖部骨折率亞洲第一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林筱庭2021-11-24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因為前期沒有症狀很難察覺,患者的骨頭會比一般人還要脆弱更容易骨折,且多半發生在髖部、脊椎及手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這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台灣每年髖部骨折率更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遠東聯合診所所長蔡克嵩是台灣骨鬆防治推手,他認為,骨鬆所造成的危害不單是骨折而已,而是後續所伴隨的失能風險及照護負擔,對於整個家族來說,家中有人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以下是採訪口述紀要:

骨頭是活的器官,隨時在更新,就像都市更新一樣,需要拆掉舊的才能造新屋,不可能一口氣清掉全身老舊骨質,而是局部更替,速度不一,大概每十年全身骨頭才會更新一回。脊椎、下顎骨⋯⋯這些常負重、常有磨損處,更新速度快,四肢代謝就比較慢。

骨密度三十五歲開始減少

人體骨質從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會達到高峰,之後無論男女,骨質密度會逐漸減少。嚴格來說,骨鬆是一種骨骼代謝疾病。骨頭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鈣與磷,如何調節鈣質吸收是影響骨質的主要因素,而荷爾蒙是關鍵。

女性在更年期後,骨質流失會比男性快。主因是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會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降低骨質破壞與吸收,減緩骨頭更新速度,它本來的設計是讓我們骨頭量多一點。但女性更年期後,雌激素開始減少,骨密度急速下降。更年期頭十年的快速流失期,同歲數的男性一年骨質減少一%,但女性卻是每年少二%,乍聽之下還好,但累積十年下來就等於少了二○%。

骨鬆發生原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原發性,因為自然老化、停經、遺傳造成;另一種則是次發性,因為抽菸、喝酒、藥物、疾病所引起,例如副甲狀腺亢進會影響血液中鈣離子濃度,造成骨密度低、容易腎結石,因為大量鈣質被釋放到血液中了。

臨床上會以三種方式來診斷,第一是骨折率,台灣六十五歲以上婦女約一成五都有脊椎骨折,男性數量則是女性的一半。第二是骨密度,與健康成人的平均骨密度做比較,若是差異小於一個標準差,表示骨密度正常;若骨密度降低,差值在一至二・五個標準差,代表骨質稀少;若是達到或超過二・五個標準差,就是確診。一般來說,五十歲平均接近零個標準差,六十五歲前後開始變成少一個標準差,八十歲則是普遍少二・五個標準差;而差一個標準差,骨折率就差了兩倍。

藥物雖然可以治療骨質疏鬆,但是大部分的藥物作用是讓骨頭代謝速度變慢,像是荷爾蒙治療或是雙磷酸鹽類,還有可抑制破骨細胞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生物製劑,這些都是盡量去維持現有骨密度。

還有一種界定標準是以未來十年的骨折機率做評估,因為診斷單以骨密度為依據是不夠的,需要考量各種風險因子,如家族史、年齡、性別、體重、生活環境等綜合因素。

每年三萬人發生髖部骨折

台灣的髖部骨折發生率高,每年約有三萬人發生,就是因為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但居住環境卻沒有特別為高齡化設計,像是缺乏扶手、地面為美觀弄得光滑,交通也無高齡專用人行道,因此骨折率偏高,而髖部骨折後遺症多、死亡率也高,這其實是很可怕的。

骨鬆預防及治療的最大目的,就在於減少造成骨折的機會,若環境無法改變,那我們要在落入骨鬆警示範圍時就早點開始監測。婦女更年期前後要開始注意,男性則是六十歲開始,不妨多測量幾次比較,若發現骨密度一路下滑特別快,代表你的骨折風險越來越高,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多重風險因子,例如是否抽菸、喝酒、體重過輕、吃類固醇藥物、罹患慢性發炎疾病等。

尤其,現代人飲食西化,常吃麵包、麵條等小麥製品,小麥含有麩質,腸胃弱的人容易過敏,造成腸胃道發炎,甚至腸道萎縮,影響腸道吸收鈣質,也容易造成骨質疏鬆。

千萬別忽視骨鬆潛在風險,現在骨質好,不代表未來能一直維持,因為年齡就是最大的風險因子。想要維持骨密度,除了定期檢測外,還要注意鈣質與維他命D的攝取,從年輕時多做一些負重運動,並且維持適當體重,利用自身體重對骨頭施加衝擊,可以刺激造骨細胞,維持骨密度。若體重太輕,脊椎、大腿骨等受力點就會刺激比較少。

值班醫師 蔡克嵩
學歷: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大醫學系
經歷: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及總住院醫師、台大檢驗醫學部教授兼主任、台大北護分院院長
現職:遠東聯合診所所長兼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蔡克嵩保骨Tips:
1.遠離菸酒,維持適當體重(BMI值介於18.5與24之間),從年輕時就開始運動,以負重訓練為主。
2.補充營養,例如鈣片、維他命D。
3.40歲後至少做一次骨密度檢測,女性更年期後再做一次,男性則在60歲以後做,固定觀察自己骨密度變化趨勢。
4.使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檢測未來骨折風險: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t。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