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罹患骨質疏鬆機率是一般人2~3倍!新陳代謝科名醫杜思德:控制三高外,也別忽略骨密度過低對健康的重大威脅

全台骨鬆良醫全台骨鬆良醫 撰文者: 吳佩琪2022-03-17

健康意識抬頭,國人一直很注重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等問題,卻忽略了骨密度過低,也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威脅,甚至導致失能或死亡!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杜思德醫師指出,不管是三高或骨質疏鬆等問題都和年紀有關,而台灣早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除了控制三高之外,也別忘了防治骨質疏鬆的重要性。

根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全台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20萬人,65歲以上長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更高達1/4,令人憂心的是,65歲以上族群,同樣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杜思德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罹患骨質疏鬆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65歲以上的長輩骨密度原本就不佳,若再加上糖尿病這個危險因子,因為骨鬆導致骨折的機率會更高!」

糖尿病分為2型,第1型患者因為先天性胰島素缺乏,發病的年齡都很早,導致年輕時骨質生成本已不足,女性糖友等到更年期停經,罹患骨質疏鬆的機會就很高;第2型糖尿病和後天的血糖照護有關,一旦血糖控制不佳,會影響膠體生成,而高血糖也會妨礙骨質代謝,使骨密度下降。第2型糖尿病患者常有血壓及三酸甘油脂過高、體型肥胖等問題,由於脂肪細胞會分泌發炎物質,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新的骨質生成更不易;此外,糖尿病患者常伴隨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也會讓跌倒的風險提高,大幅提升骨折的危險性。

杜思德醫師建議,民眾到醫院測量骨質密度之前,不妨先進行自我檢測,確認自己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一般常用的「4指測量法」,須先找到自己的肋骨下緣和骨盆腔上緣,如果手掌的4指可以順利放入,表示骨密度正常,反之,則代表腰椎或脊椎有壓迫性骨折,因為駝背導致肋骨和骨盆腔之間的距離變小;另一種方式是靠牆站立,若後腦勺及背部可以同時緊貼牆面,表示骨質沒有異狀,若後腦勺碰不到牆面,甚至距離超過3公分以上,應特別留意。

「進行健檢或四大癌症免費篩檢時,可以趁機審視自己是否屬於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杜思德醫師提到,若發現身高比年輕時矮3公分就需進一步檢查;此外,台灣女性平均停經年齡落在48~52歲之間,更年期提早報到也是造成骨鬆的危險因素。若出現以上狀況,建議先至網路搜尋「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只要將資料輸入,就可初步得知未來十年自己罹患骨折的風險有多高;如果「主要骨鬆性骨折」機率超過20%,或髖骨骨折機率大於3%,應盡早接受治療。

同時,隨著年紀增長,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日積月累下就形成肌少症。杜思德醫師強調:「骨鬆、骨折及肌少症,易形成惡性循環。」防治骨鬆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預防骨折,並且避免後續失能、臥床等問題;而肌少症患者行走能力較差、易跌倒,萬一不幸骨折,又會因行動力變差,讓肌力每況愈下。想判斷自己有無肌少症風險,建議可將雙手的食指與拇指圈起來,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圈不起來,表示肌少症風險較低,若圈起來還有明顯空隙,罹患肌少症的機率較高,建議就醫進一步諮詢。

「除了醫師之外,醫院的個案管理師,在骨鬆防治上也扮演重要角色。」杜思德醫師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為例,當篩檢異常時,個管師會督促患者加入「保骨班」,利用團體衛教來提高民眾對骨質疏鬆的認知,並藉由病友團體將預防骨鬆的正確概念傳播出去。若民眾確診質疏鬆症,個管師會列管追蹤,並且邀請他們加入病友會,以利於提供如用藥、居家防跌及保健知識等正確觀念。由於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是決定未來是否骨折的重要關鍵,個管師也會定期電訪、關懷藥物使用狀況,並且提醒回診時間,層層的防護及把關,就是為了讓民眾更重視骨鬆的防治。

臨床上,常見到吃全素的民眾,甚至連牛奶及蛋類都沒有食用,導致嚴重缺乏維生素D3,而成為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杜思德解釋,食物中的維生素D3主要來自於葷食,茹素者若沒辦法改變飲食內容,不妨額外補充維生素D3,並遵守每天至少曬太陽10分鐘、多運動、咖啡適量、遠離菸酒等原則。

杜思德醫師呼籲讀者,治療骨質疏鬆仍應使用認證有效的處方藥物,而不是依賴保健食品,更不可聽信來路不明的補品,不但白花冤枉錢,對於骨骼的健康更是完全沒有幫助。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杜思德醫師

想了解更多骨質疏鬆症資訊,就看 全台骨鬆良醫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全台骨鬆良醫

全台骨鬆良醫

查看全部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八成台灣人都怕股市崩盤,但很少人注意到,八成台灣人的骨質並不合格;骨質疏鬆多半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發生併發症,嚴重可能致命。想要對症下藥,除了定期做骨密度檢查,還得找到骨鬆專科醫師,快來認識「全台骨鬆良醫」。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