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狂下頭暈身體重又想吐,小心是『濕邪』上身!中醫師:關於體內濕氣不可輕忽的幾件事

「濕邪」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外濕指的是多雨或潮濕的氣候環境,比如最近剛結束的梅雨季,這樣的氣候環境較容易讓正氣虛弱或體質濕盛的人感到不適,甚至產生病理反應。

醫藥新聞醫藥新聞 撰文者: 合作專家群2022-06-23

今年的水氣特別豐沛,從梅雨季開始到端午過後雨水不停歇,有些敏感的人因此感到全身不對勁,甚至伴隨心情煩悶、情緒低落等等,這通常會在天氣轉晴時恢復正常;但有部分的族群卻是明顯產生頭暈、身體沉重無力、食慾不振、昏沉等狀況,當身體產生這種情形時可千萬不能大意,因為這很有可能是「濕邪」上身!中醫師蘇映慈表示:「『濕邪』指的就濕氣,瘀滯在體內的濕氣就是水分代謝異常的病理產物。水分代謝和肺、脾、腎三臟的功能相關,和脾的關聯性最強,所以脾虛的族群很容易有水濕停聚的問題。」

「濕邪」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外濕指的是多雨或潮濕的氣候環境,比如最近剛結束的梅雨季,這樣的氣候環境較容易讓正氣虛弱或體質濕盛的人感到不適,甚至產生病理反應;內濕則是因脾臟生理功能失常、造成水分瘀滯體內所形成的病理狀態,通常兩者在病證上有共同的特點並會相互影響。中醫《素問‧至真要大論》敘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意思是脾臟為主要的消化器官,有運化水濕的功能。食物經脾臟與其消化系統消化後轉化為氣血津液運行全身時,當中一部分的水液上輸到肺,肺透過宣發作用將水液輸送至肌表,經由發汗的程序將濕氣排出;另一部分水液透過肅降作用輸送至腎,經由排尿將濕氣排出。當脾虛功能失常,再加上台灣環境的潮濕氣候,外濕引動內濕,遇上雨季更不利濕氣排除。

中醫師蘇映慈指出,過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缺乏運動、不當減重、愛喝酒、睡眠狀況不佳的族群容易導致脾虛、濕氣瘀滯,症狀嚴重者會有腹脹、腹瀉、噁心、頭暈、水腫、女性白帶、濕疹、關節痛等情形,濕邪日久,更會影響體內氣血津液循環,導致脂肪、血糖、尿酸等廢物堆積,容易引發如:第二型糖尿病、痛風、血栓、血脂異常、中央型肥胖(外觀凸肚、腰肥厚,主要因代謝失常導致內臟脂肪囤積)等.. 代謝性疾病,影響甚鉅。建議平時就要注意保養脾臟與其消化系統,少食生冷、少喝酒、少甜食、少吃過鹹和油膩的食物,多喝溫開水,維持適度的運動與正常作息、足夠的睡眠,讓身體保持良好的代謝循環。

赤小豆、茯苓、珍珠、薏仁、黨蔘、黃耆、甘草、決明子、陳皮


中醫師蘇映慈建議,可根據體質在飲食上吃一些有利排濕的食物,如:大薏仁、綠豆、冬瓜、白蘿蔔、苦瓜等,注意體寒、孕婦不宜多食。中性者如紅豆,可熬煮成無糖紅豆水飲用。辛溫如生薑,陰虛內熱者要適量食用。目前市面上有赤小豆、茯苓、珍珠、薏仁、黨蔘、黃耆、甘草、決明子、陳皮等成分組成的茶飲,很適合選擇作為日常飲用來幫助體內保養。

*療程效果因人而異,並非保證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效果;有關適應症、禁忌症等副作用等問題,療程前務必親自諮詢醫師,由醫師為專業說明和診斷

責任編輯:陳宛欣

醫藥新聞

醫藥新聞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匯集最關鍵的醫藥新知,以及不斷更新的醫藥新聞,替你找到最佳的健康指引。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