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竟然有4種:內濕、外濕、寒濕、濕熱!差在哪?如何判斷?想除體內濕氣,醫師教你5招「正確排濕法」

若有內濕,會出現腹瀉、腹脹、食慾差、水腫等症狀;外濕則是一早起床頭昏昏、身體重重、或是穿衣服感覺濕濕的狀況。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陳宛欣 整理2022-06-30

連日下雨,讓人身體重重、沒有精神、食慾差...狀況持續久而未改善,小心是「濕邪」上身!「濕邪」其實就是濕氣,如果一個人處於濕氣過重的環境或愛吃寒涼食物,長久下來就會使體內臟器因負荷過重而功能失調,導致濕氣累積體內,形成疾病。

台灣中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義大醫院中醫部部長蔡金川表示,中醫認為,春夏秋冬、地球運轉等因素,會造成「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氣」。若氣候異常,已經超出人體可以適應的限度,此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原本的「六氣」就會變成是「六邪」,而「濕邪」就是其中之一。

濕氣還分內濕與外濕?

而濕邪(濕氣)又可分為兩大類,「內濕」與「外濕」:

內濕:通常與飲食有關,如愛好油膩、煎炸、生冷、甜品等食物,這些食物不只在體內積聚多餘水份,另一方面因脾胃功能減弱而消化不良,無法有效排走濕氣。

外濕:與環境有關。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天氣本已潮濕,若再因雨水、霧氣和濕氣侵襲身體,令體內累積太多水份,又加上夏天天熱以致常逗留在冷氣房裡,甚少流汗的狀況下,導致濕氣及廢物長期留在體內。

若想判斷體內是否有濕邪,蔡金川表示可以參考以下:若有內濕,會出現腹瀉、腹脹、食慾差、水腫等症狀;外濕則是一早起床頭昏昏、身體重重、或是穿衣服感覺濕濕的狀況。

另外,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師伍崇弘也列出觀察體內是否有濕氣的3大重點為:

1.頭重、全身沒力氣。
2.舌苔白、厚且膩。
3.肌肉無力。
4.大便不清爽:排泄物不成形、溏瀉、黏膩,或出現便秘但大便形質軟黏,是更嚴重濕的表現。

寒濕、濕熱又是什麼?

而且濕邪之所以麻煩,除了外濕、內濕,濕氣更可與「寒」、「熱」結合,形成「寒濕」及「濕熱」。而兩者會出現的狀況如下:

1
2
單頁閱讀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