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異位性皮膚炎 須從這三項齊改善

撰文者: 記者 張桂榕2019-09-04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簡稱AD),又叫過敏性皮膚炎或過敏性濕疹(atopic eczema),常見症狀包含發癢、紅腫,以及皮膚龜裂。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通常會合併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等。隨著年齡變化,發作的部位也會改變。嬰兒期(兩個月到兩歲)以頭部為中心,臉頰、頸部、頭皮出現紅色皮疹,並延伸到四肢伸展側,皮膚有輕微的脫屑和分泌物,抓破會形成痂皮。 兒童期濕疹分布範圍擴大,延伸到手足、四肢彎曲處和脖子,臉上反而較不明顯,皮膚變粗厚,嚴重時可能會蔓延全身。成人期發作時,濕疹部位以四肢彎曲處為主。

異位性皮膚炎常因皮膚搔癢 影響睡眠、課業和情緒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致病原因包括遺傳基因、環境誘發因子、免疫功能失調、皮膚屏障功能的缺陷等等。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的特徵就是癢,尤其睡覺時,常因癢而無意識搔抓,導致發炎,增加傷口感染的機率,嚴重時甚至要住院治療。由於皮膚常處於慢性發炎,外觀乾燥、脫屑,變黑、紋路變多,急性時傷口還會有滲出液,流湯流水,影響睡眠品質和情緒,也是異位性皮膚炎難纏之處。 四歲女童癢到抓破腳底流血不能走路必須包紮紗布!連七歲的哥哥也是「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皮膚粗糙甚至苔蘚化,周遭皮膚色素沈著或有疤痕化組織,兩兄妹雙雙掻癢抓到體無完膚。抽血檢測發現,小兄妹兩人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簡稱IgE)都超過五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可能的過敏原達二十多項。臺中慈濟醫院小兒免疫科余孟恭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與反覆發作的皮膚搔癢發炎病症,發生主要原因與遺傳基因、環境誘發因子與個人免疫及體質有關。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必須從藥物、飲食與環境三管齊下

余醫師表示,用藥方面依症狀使用免疫製劑、抗組織胺與類固醇制劑,改善過敏。飲食部份衛教父母,避免讓孩子吃甜食、喝含糖飲料、海鮮、花生、牛奶、堅果、小麥與油炸食物等,以降低皮膚搔癢的機會。多吃富含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鋅(Zn)的綠色蔬菜跟水果。洗澡時避免使用過熱的水或鹼性肥皂、選擇較為柔軟舒適寬鬆透氣的衣服,塗抹含油量較高無香精、無酒精、低防腐劑的保濕劑,此外,居家環境則須減少灰塵、勤換寢具減少塵蟎曝露。 余孟恭補充,有些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個案可能需要長期調理,小兄妹在家長充分配合下,治療月餘,病情已明顯控制並呈現穩定,皮膚逐漸重現平滑正常狀態,尤其哥哥在皮膚改善後,食欲變好,體重、身高都有增加,進步明顯。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