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騙了!根本沒有酸鹼體質這回事

撰文者: 雲無心2013-09-10

digital cat @flickr, CC BY 2.0

「鹼性食物改變酸性體質」、「酸性食物不能多吃」是個流傳甚廣的傳說。然而,有許多醫學專業人士卻說「酸鹼體質完全是個偽科學概念」,又有營養界人士說「食物代謝之後確實形成酸性或者鹼性產物,所以食物酸鹼性的概念是存在的」。搞得大家一頭霧水:食物到底有沒有「酸鹼性」,如果有的話,對健康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我們先從人體的酸鹼性說起。人的新陳代謝由無數生化反應組成,每一個反應都需要特定的酸鹼環境。在科學上,酸鹼性用pH值來表示。pH值在0到14 之間,小的那頭是酸性,大的那頭是鹼性。血液對生命活動的進行至關重要,其pH非常精確地維持在7.35到7.45 之間。超出了這個範圍,不管是低還是高,生命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這個pH範圍屬於「弱鹼性」,所以如果說要維持人體的「弱鹼性」,也沒有什麼不對。

吃 「鹼性食物」來維持「鹼性體質」的說法由此而生。但醫學人士說「酸鹼體質是偽科學」,又是怎麼回事呢?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它們是一對冤家,一個多了另一個就少。溶液的酸鹼性(或者專業點,用pH值來衡量)由其中的氫離子決定,氫離子越多,酸性越強,pH越低。在溶液中加入酸,氫離子濃度就增加,pH就降低;加入鹼,氫氧根離子跟氫離子結合變成了水,氫離子減少,pH值就升高。

但是某些溶液卻對外加的酸鹼有一定「緩衝」能力。比如,如果水中同時含有蘇打和小蘇打,加入酸的時候,氫離子會跟蘇打的碳酸離子結合,從而不增加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如果加入鹼,氫氧根離子結合氫離子變成水,但是小蘇打的碳酸氫根離子會釋放出氫離子來補充。這樣,不管加入酸還是鹼,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都不改變,pH值也就不會改變。這樣的溶液,被稱為「緩衝溶液」。

血液就是這樣一種緩衝溶液。它不停地循環,在肺部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二氧化碳溶於血液中形成碳酸,碳酸又離解出碳酸氫根。如果水中的碳酸氫根少了,就會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溶於血中;如果多了,溶解的二氧化碳就會變少。這為血液提供了第二層緩衝能力。此外,腎臟會會對血液進行過濾。不管是酸還是鹼,含量高,被腎濾去的就多。

這三層「緩衝」構成了巨大的緩衝能力,把血液的pH值控制在了7.35到7.45這個精確的範圍。通常吃的食物,哪怕是連喝幾瓶酸性飲料,也會被「緩衝」掉而不致於不會把血液變成「酸性」。所以,醫學專業人士說「酸鹼體質是偽科學」,也言之有理。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