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坐電梯、搭捷運...為什麼會有幽閉恐懼症?

撰文者: 陳豐偉2014-05-08

許多人在密閉空間就覺得心跳快、呼吸不順、流汗、晃動、頭痛、噁心,嚴重點會有恐慌發作的感覺。這一般稱為幽閉恐懼症,有時會嚴重到符合強迫症的診斷強度,感覺快要休克、昏倒,甚至送急診。

有幽閉恐懼症的人不少,可能20人就有1人,通常幽閉恐懼症不難治療,雖然發作起來有時蠻嚇人。不過現在比較常遇到的麻煩是:當病人要做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時,因為要穿過狹小的儀器空間,突然恐慌發作,無法順利完成檢查,所以現在多數醫院都會在健檢時加強引導讓病人放鬆。

幽閉恐懼症常發生在密閉空間、電梯、擁擠的交通工具、大賣場。有時在診所看診,很多病人一起等待,也會讓幽閉恐懼症爆發。也有人在辦公室人一多或空氣不流通,就開始不舒服。大部分人症狀並不嚴重,只是些微的不舒服,可能有些頭暈、覺得悶、想趕快離開。有時原本身體就不太舒服,如有些感冒,再進入密閉空間,症狀會更嚴重。倘若嚴重到恐慌爆發,就會讓病情嚴重程度一下拉高。

幽閉恐懼症可能有多種原因,或許體質有影響,或許跟主管恐懼的「杏仁核」有關,也可能是因為童年時的負面經驗而起。如果嚴重到併發恐慌症,現在多數人已懂得要求醫。但在症狀初期,病人常會擔心自己得到重大疾病,到處看診、求醫、做遍檢查,直到有人提醒,才開始往「恐慌」這一區塊來想。

在爆發嚴重症狀前,幽閉恐懼症最大的負面影響,是病人為了避免幽閉恐懼症狀出現,會迴避一些場所,如不敢去電影院、不敢搭電梯,有些事情不敢做,甚至有些工作不敢去應徵,對人生選擇造成很大限制。有些人一到密閉空間就開始找門,可能會塞車或經過隧道的路就不想去,電梯不搭走樓梯,參加社交活動無心談話只想著發生意外時怎麼逃生,甚至有人連進自己房門都不敢關門,把生活弄得很難過。

不管是恐慌症或幽閉恐懼症,多數病人對現代藥物的療效都不錯。病情較嚴重的病人,可藉助「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有時醫師會跟病人簡稱「血清素的藥」)服用數個月,病情通常會有大幅度改善。但如果幽閉恐懼症還只在「迴避」的階段,並沒有嚴重的大爆發,許多人會覺得這還沒必要長期服藥吧。

理論上,這時可藉助「認知行為治療」或「虛擬實境療法」,不過,在台灣很少醫師會這麼做,因為還蠻花時間。對於病情較輕的病人,自己練習「減敏感法」比較實際。

減敏感法簡單講就是把會引發焦慮反應的環境分成低、中、高,先從低焦慮的環境來適應。如先做些心理建設、先讓自己深呼吸放輕鬆、或先服用一些抗焦慮的藥物,來降低環境引起的過度反應。多嘗試幾次,讓大腦漸漸習慣,其實不會有什麼事情,就可降低幽閉恐懼症出現的頻率與強度。

有焦慮症體質的人,平常多練習有氧運動、氣功、瑜珈、呼吸訓練、靜坐、禪修,可幫助改善體質。總之,九成的幽閉恐懼症並不難治療,不需要為了這些問題影響了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_陳豐偉

精神科醫師,執業於高雄快樂心靈診所與喜洋洋心靈診所。小說「好男好女」曾獲選爾雅版1995年年度小說選。曾任卓越新聞獎、金鐘獎、華人部落格大賽等評審。目前寫作偏向大腦科學的二手傳播,以及長篇小說「台北淪亡記」的籌備。

網站:陳豐偉醫師的高雄精神科診所札記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