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斷催他,他就是拖拖拉拉,明明平常動作就很快,注意力、協調性也沒狀況…」
「每次問他,他老大就是『還好!』、『都可以!』但只要幫他做選擇,他不喜歡,就是一直沉默不講話,或者吃幾口就不吃。明明是很有主見的人,跟家人一出去就是這樣…」
「明明就是很簡單的事,為什麼一錯再錯?奇怪,在阿媽家就不會這樣…」
有時候,當一個人的憤怒沒辦法明白表現,就可能有「被動攻擊」的狀況。因為人際勢力常不均等,我們都體驗過有口難言的感受,像是上司對員工、老師對學生,還有,最常見的就是親子。
大人的口語、行動力、人生經驗都遠遠強過孩子,很容易壓住孩子,讓他沒辦法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大人常採取打罵的策略,孩子又無力反抗,那累積的怨氣不會平白蒸發,有時候會導致生理疾病,有時候無意中,孩子讓大人暴跳如雷,也能達到攻擊的目的。
只是,傷人一千,自傷八百。被動攻擊並不是好的宣洩方式,這種方式也會連帶傷害到個人的生活,大家都沒好處,是雙輸的事。
追本溯源,大人要有自覺。
有的大人,常假意跟孩子討論,事實上,早有預設答案。只要跟大人不一樣的想法,就被否定,只有跟大人一樣的想法,才被肯定。然後,當孩子走進設計好的路,就告訴孩子這是他的決定,他要為自己負責任,孩子做不到,打罵處罰就跟在後面。
這種情況下,孩子能怎麼做?資源都在父母手上,只要大人不放手,孩子講不過大人,孩子就只能抱著不滿過生活。
被動攻擊,又稱為隱形攻擊,有時候,連孩子自己可能都不清楚,自己採取了這樣的方式。孩子無力改善,大人也不想改變,僵局無解。
我有時候,只能這樣說:「你要多幫自己一點忙,多培養自己的能力,等你長大了,或者到外地求學,你才有辦法離開這個家,心情才能好一點。」
親愛的大人,請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好好表達自己的不滿,我們等待與傾聽,大家才能找出對彼此都好的方向。獨裁政權,現在在世界上,已經不多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