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的方式,其實可以很創意。
我曾有過的鼓勵孩子的方式,除了一般性的代幣制、打電動、口頭鼓勵或對著家長讚美孩子以外,還包括:幫助孩子打電動過關、跟孩子討論他喜歡的衣服款式、讓孩子有時間看他喜歡的電器、跟孩子研究PPT與小畫家軟體、把上課變成比賽、折造型氣球送孩子、讓孩子看循環扇的說明書、把孩子倒立、看有趣的影片、跟孩子講解他有興趣的心理學知識、跟孩子討論漢字的罕見字、讓孩子有機會服務而得到讚賞、讓孩子當組長或領導者…
有些家長很特別的鼓勵方式,是包括:去搭乘不同交通工具、幫孩子做造型、讓孩子洗碗或做喜歡的家事、一起塗指甲油、找不同的電梯與溜滑梯讓孩子嘗試、撿樹葉與石頭回家、突然帶孩子去冒險、在家裡搭帳篷睡在裡面、看家長工作、自己做食物…
說實在話,給孩子最好的鼓勵,就是大人的時間。然後,越花時間了解孩子,我們越知道孩子喜歡的活動,以此為媒介,讓孩子自主地奮力前進。
以鼓勵為主的教養,大人本身的情緒得要相對正向。相對正向,才有那個耐心還有精神,想些有的沒的活動,跟孩子一起完成。大人花費的心思比較多,但得到的快樂,加倍奉還。
真的這麼做,條件交換的感覺其實少很多,因為鼓勵的活動就是生活本身,而且是過一種投入、精彩的生活。然後,親子關係會相對和諧,因為彼此的生活完滿。
我認識一位老師,操作鼓勵的方式,是穿班服到校。我聽過另一種,則是穿便服到校以作為鼓勵。表象或許不同,但本質上都是抓住孩子動態的情緒來回應。
說到底,鼓勵就是在傳達愛,傳達我們對孩子的正向期待與關懷。具體的形式不是重點,感覺最重要。
關係的和諧,需要經營,本身就是一種不斷的覺察與改變。不是每段關係都能美好,但我們能從每段關係重新認識自己,再投入滋養下一段關係,如此,邁向圓融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