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勿亂灌腸、吃瀉藥!小心冒出大腸瘜肉

撰文者: 林芷揚2016-04-04

便便不通好難受,自己灌腸、吃瀉藥可以嗎?千萬不要!臨床上就有患者長期用這些方式解便,後來做了大腸鏡檢查才發現乙狀結腸長出瘜肉,若置之不理,轉變為大腸癌的機率非常高!大腸直腸科醫師表示,長期服用瀉藥會讓腸道失去正常蠕動功能,而不良的排便習慣容易造成腸道內長瘜肉,增加罹癌風險;民眾除了要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之外,若有痣瘡問題還可溫水坐浴10分鐘,有助舒緩肛門腫痛。

長期排便習慣不良,容易導致腸道老化,增加大腸瘜肉的發生風險。
長期排便習慣不良,容易導致腸道老化,增加大腸瘜肉的發生風險。

近年來台灣食安問題嚴重,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目前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已經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一。依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推估,全台約有80萬人有大腸瘜肉,若無及早發現,恐有大腸癌風險。那麼,怎樣才能減少大腸瘜肉的發生呢?

便祕勿自行灌腸吃瀉藥 長期易增瘜肉風險

大腸直腸科主任醫師、《排便異常&大腸瘜肉&痔瘡&腸躁症 健康70問》一書作者洪耀仁指出,診間曾遇過一位50歲的歐巴桑,平日排便不規律,有時腹瀉、有時便祕,便祕嚴重時會自行灌腸,有時則吃瀉藥,出現血便時還以為是痔瘡。

直到做了大腸鏡檢查,才發現直腸上方、接近乙狀結腸的位置,有一個絨毛性腺瘤瘜肉。而且,病理檢驗結果顯示,這個瘜肉有高度不良化生突變(High Grade dysplasia),數年後很有可能轉為癌症。

洪耀仁醫師表示,長期服用瀉藥會讓腸道喪失正常蠕動功能;而且,在沒有醫療人員的指導之下,自行灌腸也只能清除直腸下方的糞便,並無法將腸道內的糞便完全排出。長期下來,腸道仍然不健康,也會增加大腸瘜肉甚至大腸癌的發生風險。

大腸瘜肉年輕化 飲食不當是主因

大腸瘜肉不僅好發於中、老年人,目前已有年輕化的趨勢,許多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因長期外食,加上生活習慣不良,腸道提早老化,因此也容易長出大腸瘜肉。洪耀仁醫師表示,臨床上就碰過一位40歲的男性,平日愛吃肉類、少吃蔬果,而且又喜歡吃油炸、燒烤、麻辣口味的食物,檢查之後才驚覺腸道內已有瘜肉。

書田診所大腸直腸科主任醫師洪耀仁(圖中)與曾經是其患者的元大創投董事長李克明(圖左)以及病患家屬蘇文秤(圖右)合影。
書田診所大腸直腸科主任醫師洪耀仁(圖中)與曾經是其患者的元大創投董事長李克明(圖左)以及病患家屬蘇文秤(圖右)合影。

胃腸科醫師也長瘜肉 定期檢查追蹤很重要

除了保持健康生活,定期大腸鏡檢查也很重要!洪耀仁醫師在年滿50歲之後,每年必定都會做糞便潛血篩檢,每隔3年做一次大腸內視鏡及胃鏡檢查。即使身為胃腸科醫師,因工作繁忙、壓力大、三餐不定時,洪耀仁醫師在2006年的大腸鏡檢查中,也發現升結腸長了一粒0.5公分的腺瘤性瘜肉,且有局部癌化、分化不良的病變,當時立刻切除乾淨。2009年再次檢查時,腸道一切正常。沒想到,2011年的檢查卻發現,降結腸長出一粒0.3公分的增生性瘜肉,於是立即切除。

事實上,大部分的大腸瘜肉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而且切除之後,還是會再復發,其復發率更高達20%。因此,民眾一定要定期監測及追蹤檢查。

腺瘤性瘜肉易癌化 小心出血便祕症狀

大腸瘜肉病理組織分類中,以增生性瘜肉和腺瘤性瘜肉兩大類為主。在病理組織分類中,僅有腺瘤性瘜肉容易變成大腸癌。大部分的腺瘤不會產生症狀,比較常見的是出血;腺瘤越大,出血的機率就越高。如果是直腸或乙狀結腸的腺瘤,容易出現便祕、腹瀉、黏液性血便、腹痛等症狀。

預防大腸瘜肉發生 改善三方面生活習慣

洪耀仁醫師表示,民眾可以透過以下三個方面,預防大腸瘜肉的發生:

1.飲食/三餐定時、細嚼慢嚥、營養均衡。少吃紅肉和加工食品、天天五色蔬果,多吃高纖維;口味清淡,少吃辛辣、刺激、燒烤、油炸物;每天喝自己體重乘上30c.c.的水(如體重50公斤一天最少喝1500c.c.的水);適量補充益生菌與維生素B群。

2.作息/強調慢活: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保持愉快生活、定期健檢、控制體重。

3.運動/每天做腹式呼吸、飯後散步或走路15分鐘、每周運動3天且每次30分鐘、適度曬曬太陽。

溫水坐浴舒緩腫脹 女性別因害羞延誤就醫

此外,發生肛門不舒服、出血、有痔瘡的人每天可溫水坐浴5∼10分鐘,有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肛門周圍血管的充血、腫脹,肛門腫痛的症狀就會緩解。不過,記得水溫保持在攝氏40~42度最適當,切勿過高。另外,女性患者切勿因「不好意思在醫師面前脫褲子、看屁股」而忌諱就醫,容易因此延誤病情,反而得不償失。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華人健康網》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