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心情不好就想大吃?營養師:先吃菜就對了!5招擺脫「情緒性飲食」

日前一篇研究提到,飢餓是孤獨發出的信號,當一個人如果在內心感到孤獨的情況下單獨用餐,食量容易增加反而會變胖。透過本篇文章,Dr.Jim營養師想來聊聊,情緒是如何影響到我們對熱量的攝取。 ​

人類是群居動物,在本性中,我們都會主動想要照顧對方,或是覺得自己需要被需要關心,這些都激發了許多人類的社交行為模式,當社交本能出現障礙時,自我對外界的隔離與畏縮感增加,甚至降低社交活動量,累積的負面情緒狀態對健康終究產生危害與影響。

2010年探討社交生活與死亡率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統整了148篇前瞻性研究的結果後發現,在平均追蹤7.5年的期間,社會關係不佳或不足者,比擁有較健全的社會關係的個人有高於50%的早死機會(連結);2016年較新的統整分析結果更指出,自我孤立與較不佳的社會關係,為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或中風的重要決定因素(連結);這些資料都顯示,壓力、焦慮、鬱卒、生氣或是寂寞的感覺,不僅造成自己或是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疏離,心理與生理行為的改變還會造成疾病的產生與進展,而這些可能都與情緒影響了腦部對於食慾的調控。

​我們大腦下視丘(hypothalamus)的神經元,負責接收、解讀並統整身體各部位所產生調控信號,這些訊號透過血液循環運送到腦部,當接受到增加食慾的調控信號時,飢餓中樞(hunger center)將會被刺激而增加進食量;反之,若接受到抑制食慾的調控信號時,飽食中樞(satiety center)將被刺激而降低進食量;因此,人體透過這些信號的傳遞調控著我們每日的食物攝取量;倘若調控的信號出了問題,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飽食信號,腦部持續發出飢餓信號,迫使我們「感覺」處於吃不飽狀態,在大量攝取超過身體需求的熱量後,剩餘熱量儲存體內,終究導致體重上升。

來源:好食課

飢餓調控的信號-飢餓素(ghrelin

西元1999年,日本Kojima研究團隊在醫學權威期刊❮Nature❯提出,大鼠胃部會分泌一種含有28個胺基酸胜肽的飽食調控信號-飢餓素,在同篇研究也說明,人類的飢餓素與大鼠具有相似的胺基酸序列與功能(連結)。在胃中,飢餓素主要由胃泌酸腺(oxyntic gland)內的細胞分泌,直接釋放於血液中後作用於下視丘。

飢餓素的分泌與進食前後、年齡或生理狀態等眾多因素有關;2001年一篇美國研究發現,進食前後,飢餓素血清中濃度有著不同變化,在分析10位健康受試者血漿飢餓素濃度發現,不論早、中、晚,進食前的血漿飢餓素濃度提升接近2倍,並在進食後1小時內,飢餓素濃度會下降,直到下次進食前,飢餓素濃度才會再次上升(連結);近期❮美國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的小型人體研究,比較成人與老年人血漿中飢餓激素濃度發現,血漿中飢餓激素濃度會隨年齡增加而下降(連結),或許可以解釋年長者食慾不振、攝取量降低的原因之一,以上的研究結果都證實了飢餓素在進食控制系統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來源:好食課

1
2
單頁閱讀
好食課

好食課

查看全部

營養師

好食課為一群具有食品、臨床、諮詢與保健產品背景的營養師所組成,我們的核心使命為《食育》,將食品營養的知識分享給你們,促進大家的《健康》,達到《好生活》的目的。

網站:http://nutrition28.pixnet.net/blog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earneating/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