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菸不酒、早睡早起,爸爸竟因肝癌過世...前羅東聖母醫院院長:父親用死亡教會我的事

陳永興醫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作為一個醫師,面對病人的死亡是很平常的經驗,當然從病人的死亡,醫師學到很多人生的體驗和醫學的經驗,但面對親人的死亡,醫師的感受又是如何?

我記得自己當實習醫師時,在內科病房照顧的第一個病人死亡時,我曾經痛哭流涕,也寫下了〈死不瞑目〉的文章,接連下來的幾個病人死亡,都讓我留下很大的衝擊,對人生的苦難和無奈有許多省思,也留下了〈實習醫師手記〉一系列文章。等到我經歷過更長的醫師生涯,面對更多的死亡之後,衝擊慢慢減少了,我開始習慣面對病人的死亡,接受病人的死亡……。

12年前,我的父親78歲,很意外地發現罹患肝癌。在被診斷出肝癌之前,我的父親一向身體健壯,每天可以在住家對面的國小操場跑3000公尺,每天騎著摩托車到處跑,聲若洪鐘十分健談,幾乎不曾使用健保看病,生活規律,不抽菸不喝酒不外食,早睡早起,我們家子女從來沒有想到他會得到癌症,而且發現時腫瘤已經大到無法開刀。

作為醫師的我身為長子,內心十分愧疚,怎麼事先都沒發現父親有什麼發病的徵兆?更令我心痛的是,當父親知道他得到的是肝癌且已無法開刀,他問我:「現代醫學這麼進步了,你們醫師都沒辦法嗎?」

當時我擔任高雄市衛生局長。我的市立醫院院長、肝膽科主任、高雄長庚的院長、高雄醫學大學的教授、阮綜合醫院的主任……,許多醫界的朋友都來關心我父親的病情,但也真的群醫無策。雖然我父親後來接受了栓塞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但仍無法挽回病情的惡化。

作了醫師仍然救不了親人的心情,當時對我是非常重大的折磨和衝擊,我終於領悟醫學不是萬能,醫師不是神,生命的來去不是人能決定的,也不是人能安排的,只有神才能回答人生最難回答的問題!

以病人為第一優先的考量

在病房陪伴父親的期間,我也深刻地體驗到,我們的醫學教育雖然經常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思考,老師們在課堂上告訴醫學生將來當醫師時,要以病人的需要、利益為優先考量。但是實際上醫師進入醫院從事臨床工作後,或許每天被忙碌的開會、看診、查房、手術、評鑑、行政工作壓擠得喘不過氣,或許是醫療制度本身的設計和醫院實際運作而長期累積的習慣,往往會變成以「醫護人員為中心」,而非「以病人為中心」的思考。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舉例如下:

在我父親住院期間,每天早上很早就都會被病房走廊上的推車吵醒,因為許多的病人需要一大早就抽血去作各種檢驗,所以值班的實習醫師(或住院醫師或護理人員)總是一大早就推著抽血車來回在各病房和走廊上移動,這些衝來衝去的推車吵嘈聲,加上工作人員核對病人的招呼聲,病人不被吵醒也難!

問題是病人醒了之後除了盥洗之外,第一個想問的問題是什麼?也就是說病人的需求是什麼?我發現我的父親每天在病房醒來後,第一個問我的通常是:「醫師什麼時候來看我?」顯然的,如果我們作醫師的人真的要以病人為中心,應該是一大早進醫院上班後,就該先去看病人才對!因為每一位住院病人醒來後,包括陪病的家屬其實都在等著主治醫師來看他們,可能他們有許多問題要請教醫師,夜晚在病房有什麼狀況想向醫師報告,或是家屬想問醫師是否要安排什麼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否要調藥?可不可以照會其他醫師?要不要轉診?出院?總之病人和家屬每天一大早就在等醫師來看他們,何況有的家屬晚上陪病,白天也要去上班工作,家屬也要和其他家屬交班,所以很希望知道醫師有什麼交待或指示。

1
2
單頁閱讀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查看全部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歡迎賜稿!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