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將父母需要,擺在個人需要之前!這世代「三明治族」得學會:替孝順畫界線

撰文者: 諮商心理師 張璇2017-09-15
試著拉好情感界線,不再只是告訴自己「沒辦法」和事必躬親,較能轉換僵化的依存關係,更能面對父/母的負面情緒或軟硬兼施的威逼。不是逃避該盡的責任,也不是要棄父母於不顧,表達對父母的愛有很多方式,一旦迷失了自己,其他的關係也會受到傷害。

有句話說:「父母年紀愈大愈像小孩。」但對於許多親子之間依附關係較黏密的成年子女來說,卻可能百感交集。

華人家庭中的子女,在學習獨立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孝親思想」與「自主性」(個體化)的拉扯,和各種「毒性規條」羈絆,難以張伸羽翼自在地遨翔,到了父母年邁時更走不開。

當「孝順」變成綁架家庭關係的鎖鏈

許多子女因父母依賴心較重,不得不將父親或母親的需要,擺在個人需要之前;只要稍對自己好一點,或是違抗父母的指令或期待,便會受到罪惡感的猛烈襲擊。

為了避開自我責難的痛苦,有時甚至要付上失去工作和健康的代價,家人關係與婚姻生活也大受影響。

力妤(化名)是家中獨女,最近也遇到類似的困擾。

力妤的父親已不在,哥哥和弟弟又都在外縣市,行動有些不便的75歲母親,雖有外籍看護照顧自己,每天仍會打好幾通電話,給在家邊工作邊照顧孩子的力妤。

如果只是聊聊天還好,但有時是說想出去走走,希望女兒隨行;有時是感冒了或心情不好,希望女兒幫忙打電話跟當天原本約好的醫師重新預約;還有一次,是媽媽為了拿壁櫃裡的物品突然跌倒,雖然看護叫了救護車,還是得放下手邊工作,馬上趕到醫院急診室瞭解情況(因為有些醫療說明詞彙,外籍看護聽不懂)。

也因為這些不時出現的突發狀況,週間晚上或假日的親子時間常被擠壓,雖然和先生都很喜歡小孩,很想有第二胎,但母親的倚賴和身體狀況不穩定,讓力妤一直不敢再生。對於難以給予女兒,像其他媽媽給自己孩子一樣多的關注,力妤覺得很抱歉。

這幾年能陪伴女兒的時間已經很少,擔心若再有二寶,恐怕更忙不過來。

三種關係備受影響:親子、配偶、手足

不少像前述案例(力妤)的「三明治媽媽」告訴我,即使家中的年長者並非完全獨居,或已經有了看護,在工作中或想好好陪伴小孩時,還是常接到家中長輩或看護的電話,而必須緊急處理。

即使不是全職的照護家屬,如果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或離父母住處較近,又是家中年長者的情感重心,其工作、經濟,個人核心家庭的相處時間,都會飽受衝擊。

除了難以專心照顧孩子,對夫妻關係的影響也很大。

這些子女的配偶,對於他們的另一半「需要隨時待命」常難以調適,覺得自己被忽略、家庭生活被破壞。

當對方年邁又依賴的父母需要格外關注時,他們更加反彈,因為另一半可能總是犧牲夫妻時間或親子時光去滿足他們的需要,即使只是偶爾陪伴,也常因疲累、受氣而情緒不佳,壓力不小心便會轉嫁到配偶或孩子身上。

照護者的先生或妻子,對於在照護者家中較少分擔到照顧責任的手足,也會很不諒解。

這些負面情緒或抱怨,對照護家屬而言,也是一股莫大的壓力。

此外,全職或非全職照護家屬,也常要放棄交朋友的時間和渴望。

當有照顧責任在身,即使是與老朋友見面吃個飯,也會覺得是種負擔。除了個人時間有限,無形的壓力總如影隨行,因此許多照護家屬常選擇不再參與朋友聚會,友人們也可能因總是被拒絕,而不再邀約。

1
2
單頁閱讀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