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年回家成了一種壓力

撰文者: 李嘉嘉2017-12-26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為什麼台灣和荷蘭年輕人都不喜歡過年?台灣父母「過年過節就是要全家團圓,才有過節氣氛。」VS.荷蘭爸爸的真心話「長輩太多隱藏期望,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這壓力使年輕人不喜歡過節。」

除夕前跟朋友吃飯,飯桌氣氛卻有點冷淡,好像都有種「唉,又要過年了」的感覺。朋友解釋:「過年回家長輩都會無止境碎碎念,問一大堆問題,還沒畢業會被問:『什麼時候畢業?』終於畢業就被問:『有沒有找到好工作?』有了工作長輩更會追問:『薪水多少?什麼時候升官?』好不容易當上主管,卻又被問:『買房子沒?薪水增加多少?你下面管多少人?』好不容易破了一關,親戚們又開始追問下一關。」「除了工作,長輩也會觀察我們感情生活進度,」另個朋友說,「從有沒有女朋友,什麼時候要結婚,一路問到什麼時候生孩子,甚至何時生第二個,壓力超大,年夜飯實在吃不下! 」

過年過節成了一種「義務」

荷蘭最重要節日「聖誕節」其實也有類似現象,在荷蘭,滿多年輕人也不期待跟家人團聚過聖誕節。十二月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是荷蘭公定假日,全國休息過聖誕節,除傳統基督教教義外,其實跟台灣過年很類似,全家聚在一起,用超豐盛晚餐把自己吃胖。

荷蘭親戚不太會問台灣長輩那種「你什麼時候才加入人生勝利組」問題,兩國文化差異也很大,但為什麼兩個國家年輕人都不太喜歡慶祝自己文化中最重要節日呢?也許長輩轟炸式關心是理由,但進一步討論下去,我發現年輕人們最討厭的是非得參與家族活動不可的「義務感」。

長輩要求他們「必須」除夕當天幾點前回家吃年夜飯,初一「務必」跟家人用餐,初二女生「非得」回娘家不可。若不按照老人家安排,甚至演變成家庭戰爭。更困難的是長輩不太有話直說,晚輩只能自己摸索,擔心猜錯又要惹爸媽/公婆/岳父母生氣。單身得承受成家立業壓力,穩定交往男女朋友或剛結婚小夫妻又要因家庭間拉鋸戰頭痛,這壓力使得台灣年輕人不喜歡過年,也令很多荷蘭年輕人不期待過聖誕節,好像回家就只是盡子女義務一樣。

讓年輕人感受到家人的愛 而非「要求」或「義務」

長輩清楚表達期望,給晚輩一點彈性,晚輩也會了解背後好意,雖然問題很普遍,但在我看來解決方法卻不難,就是把「內心期望」改成「說出口的希望」,讓年輕人從「必須」回家過年變成「被歡迎」跟家人吃年夜飯。

荷蘭爸爸的教養小提醒

在荷蘭,成年親子關係不再是垂直式隸屬關係,而是水平式關係:父母花二十幾年建立孩子價值觀,孩子大了,相信他們能做好生活選擇。看待孩子為家付出,動機遠比表現來得重要。把對成年孩子期望直接說出口,也尊重孩子自己規劃,這才是真正相互尊重。

(本文摘自/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野人文化)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