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有心臟病,你的危險性就是加倍!心臟內科醫師:日常生活中,保護心臟的7方法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洪惠風2018-06-05
心臟功能的檢查

最基本的檢查就是利用胸部X光片來看心臟的大小,若發現心臟擴大,可能就表示心臟功能不佳。但這種檢查方式有點像是要從外觀來判斷一所房屋是不是豪宅一般,並不那麼準確,還是要進入房屋裡面看看才比較確定。這時就要利用心臟超音波,或是在做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檢查心臟血管時「順便」看心臟的功能(若只用核磁共振、電腦斷層來看心臟功能,可說是大材小用)。心臟超音波是檢查心臟功能很重要的工具,相對便宜。

現今大部分的心臟功能健康檢查都包含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本身沒有放射線,可以清楚看到心臟的結構,知道瓣膜的功能,還可了解心臟的收縮力,但是看不到冠狀動脈,無法得知血管是否有狹窄。3D心臟超音波檢查可以提供多一點的訊息,對於疑難雜症會有幫助,但是就健康檢查而言,恐怕加分有限。

坊間如BioZ等產品利用生理學的原理,不需侵入人體,就可以知道心輸出量以及周邊阻力等數據,也可以提供更多一點資訊。

七個提醒

「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適用於任何一種疾病,心臟病當然也不例外。在我的心臟內科門診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病人的衛教上,因為對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而言,最好的治療方式既不是藥物,也不是氣球擴張術或血管支架置放術,更不是外科繞道手術,而是打從一開始就不讓疾病發生。

因此,想要做個「好心」人,就從現在開始吧!不論是戒菸、控制飲食、運動、減壓或定期服藥,只要願意做,都可以保護你的心臟。如何做?讓我們一步一步來,做個綜合回顧吧。

第一,面對並了解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

有些危險因素是無法避免的,像是家族史,但是即使改變不了,也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危險性高低,面對它,不要逃避。倘若親戚中有人有高膽固醇、高血壓、罹患心血管疾病、甚至心肌梗塞猝死,就要提高警覺;尤其是如果有親戚年紀輕輕就得到心臟病,你的危險性更是加倍再加倍。如果家族中許多人都有心臟病史的話,預防的工作就要更積極了。

第二,檢討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抽菸,是可以控制的危險因子。定期量血壓、測血糖與血脂肪、量腰圍、量體重,有抽菸習慣的話快戒掉。改變每一個可以改變的因子,一樣一樣把它除去。

第三,檢討飲食及運動習慣

每天食物的種類、份量、次數都要檢討一下,能做紀錄最好。低鹽、低糖、低反式脂肪,少吃精緻食品;多吃糙米、燕麥、蔬菜、帶皮水果等高纖食物。

運動量夠不夠呢?無論快走、慢跑、游泳還是腳踏車,每週至少3次,每次30分鐘。

第四,檢討情緒、壓力、工作與睡眠的情形

心情好不好?有沒有看太多政論性節目?工作量會不會太大?睡眠足夠嗎?品質好不好?有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徵象?每一項都得注意,若是可以改變,就付諸實行吧。避免成為追求完美的工作狂,懂得適度放鬆、多休息、有充足的睡眠,保持心平氣和,就能大大地紓解壓力。

第五,有沒有按時服用藥物?

一個合格醫生所開的藥物,應該不至於有太大偏差,不要自作主張少吃、停吃。心臟病這種慢性疾病,吃一天的藥就只有一天的藥效,絕對要有耐心與恆心,就好像做水土保持,平日就要定期維護,如果等到颱風來襲才臨時抱佛腳,絕對是事倍功半的。

1
2
單頁閱讀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