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感到心累?你需要的是「界限」

撰文者: 湯蕎伊2018-07-05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你是否在一段關係中常常會感到喘不過氣?或是有著龐大的心理壓力呢?總是覺得自己無法做好所有的事,滿足身邊的人的要求而覺得挫敗、難過。其實,這些感受都在告訴我們這段關係已經失衡了,自身的能量也不斷地在耗損當中,我們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切斷關係,而是要為關係設下界限。

界限模糊來自失衡的家庭

諮商心理師吳姵瑩表示,一個人的人際模式以及對關係界限的論定,都與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很多界限模糊的人都來自(父親、母親)夫妻關係失衡的家庭。華人文化中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讓很多的(父親)丈夫從家庭中消失,因此孩子通常是與母親較為親近,陪伴孤單的母親並幫忙打理這個家,有些孩子甚至會與父親抗衡,替母親打抱不平,這時的孩子已轉變成一個平衡與保護的角色。

然而,這些情緒重擔都迫使孩子長大,儘管這不是孩子的責任範圍,仍執意跳進去(父親、母親)夫妻的圈圈裡去幫忙解決問題、扛起責任。但改變的程度有限,導致孩子自我價值感低落、否定自身的感覺也聽不到自己的內心聲音,進而分不清楚你我之間的界限,長大後一樣會扮演著救世主的角色,從中獲得被需要的價值感,直到病倒或是有很深的挫敗感時,才驚覺自己浪費太多時間在別人身上,而忘了好好關切自身的感受。

界限等於自私?

諮商心理師吳姵瑩的最新著作《關係界限》中提到:「之所以要設限,是因為身為人的有限性-時間有限、情緒有限、精力有限。但我們卻常常看不到這些有限,它們會拉垮你也拖垮關係。」

設立界限是為了讓關係能健康的延續,但在設下界限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可不少,諮商心理師吳姵瑩舉例:許多孩子長大成人後都會希望能離家獨立生活,但這對父母而言無不是一大衝擊,充滿空虛無力感的空巢期,讓許多父母無法接受,轉而以強制的方式控制孩子。

在華人社會家是一體的集體主義觀念下,有些父母會指責離家的孩子自私、不孝順,但其實孩子獨立生活是一個必經的責任養成過程。若是父母不肯放手讓孩子離不了家,就容易產生界限模糊的現象,有時嚴重的界線混淆,孩子甚至為覺得自己真的不能獨立、不能丟下父母,深怕父母的人生因為沒有自己而空乏。

孩子離家,父母面臨到的是自身角色的失落、價值感的失去,若我們願意去看到並體諒父母,可以幫助父母建構新生活,假設你已經預期明年要離家,這一年就是準備期,可不斷跟父母溝通,陪伴他們建立一些興趣,例如:參加社團、健身房或是旅遊團等,為父母的生活賦予價值與意義。

界限模糊-父母與孩子相互影響

界限模糊的孩子無法獨立,有時是孩子也十分依賴家人,像是有些成年仍住在家中的孩子不會自己洗衣、煮飯,沒有培養出生活自理的能力,自我照顧能力也不夠,父母跟孩子就形成生命共同體的形式,大寶寶型的人若要設下界限,諮商心理師吳姵瑩建議,應限制自己不再去跟對方要求,例如:當你心裡感覺到孤單時,練習不要跟父母要,而是去向自己的生活圈要,或是找到其他的連結感就不會一直困在家庭裏頭,並學會安撫自己並尋求其他連結對象,建立屬於自己的支持系統。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