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就是福?小心「廚餘桶效應」

撰文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2018-10-01

《共病時代》作者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然而會讓你大吃一驚的是,我說的這場肥胖流行可不是指體重過重的人類,而是發生在你我四周的另一場肥胖流行。它折磨我們飼養的貓與狗、馬、鳥和魚。全世界的寵物都比過去更胖,而且還持續不斷地增重。」

吃是福、飽是毒

我長期在課堂上講述「吃是福、飽是毒」的觀念,這是我在早期的著作《彩虹處方》所下的標。其實,前面那三個字是為了講給沒有斷食經驗的人聽的,在大環境的既定印象中,你很難推翻「吃」與「幸福」之間的強烈連結。此刻,把「吃是福」的標語擺在我眼前,腦袋會出現短暫的游離,我很想回到過去對吃的完美記憶,可是良知會拆解我的疑惑,很肯定的要求我面對生命已經賦予的覺知。

能吃絕對不是一種福氣,愛吃絕對不是一種值得津津樂道的喜好。不是我掃興,也不是喜歡澆冷水,我們真的必須把吃和另外一個畫面連起來,不管是看門診還是住院,不管是面對慢性病的無奈,還是接受癌症確診的驚恐。

宴會場合吃過多 成腸道負擔

舉個例子,身處一個喜宴的場合,包括甜點在內的十二道菜標示在餐桌上,坐在現場的每一位賓客都做好大快朵頤的準備。算一下食材,光是肉就有雞、鴨、豬、牛、魚,其餘海鮮類就不算了,再把糯米飯和各式青菜都吃到肚子裡面,就算不去評量食物的總重量,也要考量大小腸管道空間可能滯納的體積。

這是一個經驗值,調查賓客都吃了幾道菜,結果幾乎是十到十二的數字。我有兩種針對這種飲食法的分析,一種牽涉到複雜性和多樣化,屬於身體處理這些食物的能耐,也是各種肉類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嚴苛糾纏,當然還有脂肪部隊的不落人後。

另外一種角度,回到腸道空間的容納實力,我思考到每天需要在三個時段把對等的食物往肚子裡面放的人。曾經,我自己就在類似的混沌中,跟隨著物質世界所設定好的死亡軌道,可以眼睜睜看著身體持續臃腫,而不做任何處置。

堅持要吃的確是一種無明

在宴會現場,你為什麼就一定得每一樣都吃?因為大家都這樣吃。回到現實生活,為什麼每天都非吃三餐不可?因為大家都是都這樣吃。接下來就是一天一定三餐與一天絕對上一次大號的對比,對身體有充分同理心的人終於要對這樣的生活方式發出不可思議的反應。

堅持要吃的確是一種無明,而不懂得應該把這些糞材丟棄,才是最可怕的無明。我經常接觸抱怨排便不順的人,便秘的苦惱的確很令人同情,可是該去上廁所不去是你自己,習慣憋便的也是你,每天堅持要吃這麼多的還是你自己。

進食過量 廚餘桶效應

我很扼要的利用此篇幅聲討一下各家食品大廠,期許我的讀者不再被食品業的利潤版圖侵犯,我們下一代的嚴重健康危機,他們是掙脫不了責任的。畢竟有不少人肚子裡面的堆積不是來自正餐,而是隨時在撫慰情緒的零嘴,甚至是學生和上班族最愛的速食麵。食物不會壞除了在包裝上努力(真空)外,也靠乾燥或醃製等處理方式,多數食品絕對嘗試了多樣化的努力,才有機會創造出滿滿的貨架,還有家裡抽屜和櫥櫃裡面,隨時都可以取用的食物。

很多人寧可把吃不完的食物往自己嘴巴放,也捨不得丟到廚餘桶,這種廚餘桶效應幾乎就是現代文明人的寫照。最後,廚餘的酸與臭都從自己身上飄散出去,肉吃得愈多的,身上的腥味愈是濃烈,身上的毒素囤積愈多,臉上所浮出的斑塊愈是多。這些議題即使是老生常談,我也得不厭其煩的提醒,每個人都得從練習減少一餐開始,從練習一天禁食開始。從空間理論分析,囤積太多,真的不能再吃了;從身體的辛勞評估,也真該讓身體多多休息了。

斷食語錄

沒有經歷斷食,我們並不容易對自己身體將心比心,因為環境、習性與慾望全面壟罩著,我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同時餐復一餐的,荼毒自己的身體。

斷食放開食物的控制

這一切,都在斷食之後,發生劇烈的質變。我在「一天只吃一餐的中老年生涯」篇章中討論食量,這一段的重點則放在質量和心量的轉變。沒有經歷斷食,我們並不容易對自己身體將心比心,因為環境、習性與慾望全面壟罩著,我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同時餐復一餐的,荼毒自己的身體。

斷食之後,也很本能的開始評量食物的優劣,對身體只有傷害而毫無助益的食物,很有可能在那一念之間,就決定割捨。被食物控制是很荒謬的,可是這樣的劇本就真實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那些加了人工甜劑的零嘴,那些結合脂肪和糖分的精美包裝,那些蛋白質和澱粉類的完美搭檔。

無法置信,這些食物可以透由神經傳導而綁架我們的念頭,而我們也居然甘願在齒縫間找尋慰藉,長久以來,樂此不疲。感謝斷食,有良知的終將覺悟,有智慧的終將領悟,不論是從少食到斷食,還是從斷食體會少食,斷食是拯救健康的良方。

斷食語錄

感謝斷食,有良知的終將覺悟,有智慧的終將領悟,不論是從少食到斷食,還是從斷食體會少食,斷食是拯救健康的良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