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抱怨,千萬別回「別想太多啦」!心理師教你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學安慰人2重點

最近超火紅的公視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不但讓大家正視精神疾患、媒體角色等議題,也透過演員們的精湛表現,更深入理解加害者、受害者家人們的心路歷程。

在接近尾聲的第8集,患有「思覺失調(以前稱為精神分裂症,易伴隨幻聽或妄想、憂鬱或躁鬱等症狀)」的應思聰,必須每天吃藥以控制病情。姊姊應思悅遞早餐給他時,提醒一句「記得吃藥」,卻讓思聰勃然大怒,喊著「可不可以把我當一個正常人?」

面對弟弟發怒,思悅也感到委屈,嘀咕自己並不想這樣。其實類似劇情,套用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陌生:當我們看到別人狀態不佳,或某件事情沒做好時,會忍不住想提醒,希望幫上忙。但聽在對方耳中,往往被解讀為「你做得不好」、「有問題」、「這樣很糟糕」,而引起後續的衝突。

為什麼我好心被雷劈?

甚至,當我們與約會對象互動時,同樣可能因為急著想幫忙,反而讓原本累積的好感迅速消散。

例如對方忙於工作,無法即時回覆LINE,你「順口」提醒一句:「記得要看手機」,很高機率讓對方心裡翻白眼。

又或者對方抱怨被同事挖坑、背刺,莫名背了黑鍋,你「好心」給句建議:「不要太相信別人」,大概會被當成馬後砲,或被貼上幹話王的標籤。

陪伴,才是重點

在與約會對象愈來愈熟識後,對方很可能向你分享心事、煩惱,除了聊天也偶爾吐苦水,讓你看見她生活中的不順遂。

有些網路文章提倡這時「不要管太多」,甚至建議你趕快說笑話、轉移話題,其實是非常NG的策略。

約會對象向你訴苦,或將自己弱點攤開,代表你們之間已經建立了信任與好感,她才會提及更深的話題:

生活煩惱、工作不順、人際衝突、生涯兩難,甚至過去的情殤等等。為何如此?

心理學的依戀(attachment)理論認為,人們喜歡被陪伴,且從親密關係中找尋避風港。

若對方想要的是「長期穩定的愛情」,那麼你能否提供良好陪伴品質,就成為雙方是否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避免3種回應模式

因此,當約會對象在你面前表現出負面情緒,或是抱怨生活時,這絕對是你的黃金機會。

但留意,絕對要避免以下3種回應模式,以免善意關心反而帶給對方壓力,甚至搞得彼此不歡而散!

1、 「哎呀,別想太多啦」

或許你希望她先放鬆、別一直鑽牛角尖;也可能你不知如何應對,想要先喊暫停,而說了這句話。

然而,對方正處於逆境、心情也低落,自然期待有個人能懂她的心情與狀態。

當你說出「別想太多」時,就像拿了桶冷水猛然澆下,還補上一句:「妳的感受不重要」。

原本已經夠冷的心情,因為你的「不重視」而直接結凍,連帶讓關係也快速降溫。

2、「你應該這麼做……」

許多人「被訓練」成用理性來處理情緒,包括:講道理、評是非、裝成熟、給意見,想盡快幫對方解決問題。

這很容易讓對方覺得「你真的懂我嗎?」、「所以都是我的錯囉」,不但無法接下你的好心建議,還可能森七七!

找解決方法不是不重要,但當人們受到挫折、委屈,處於負面情緒時,會希望先得到的是關心、包容、鼓勵;而後才是如何改善處境。

3、不斷提醒、提醒再提醒

大家應該有被碎碎念的經驗吧?當人們不順或出包時,通常也知道自己這樣很NG,除了挫折、沮喪,還可能自責或內疚。

這時若我們不停提醒對方「記得要…」、「別忘記…」、「下次應該…」時,很容易讓她覺得你實在太撈叨。

關心很重要,但避免每次對話都圍繞在同一話題,彷彿不斷highlight對方的痛點往死裡打,當然容易讓氣氛愈來愈僵。

掌握2個安慰原則

那麼,該如何進一步透過安慰與鼓勵,讓對方心情好轉,同時也幫助關係更靠近?請記住2個原則:

原則1:「情緒宣洩」永遠優先於「事件解決」或「檢討對錯」。
原則2:別讓互動只有討論負面情緒&事件,以免成為心情垃圾桶。

記住,要能在約會對象(或另一半)低落時給予支持,讓對方不知不覺被你吸引,「同理心」與「互動力」是最重要的關鍵。

責任編輯:歐陽蓉
核稿編輯:洪婉恬

※原文刊載於:為何我好意問候,他卻翻桌?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第8集看安慰人心的藝術

延伸閱讀:
1、何謂業力?業力怎麼影響我們的生命?
2、穩定的夫妻關係,關鍵在大腦中的這個「穩定物質」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