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城市就約妹》停不下的約炮與換伴...心理師解析:渣男原來是這樣養成的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愛心理團隊2020-04-23

對於遊戲人間的眷戀,無法停下約炮與不斷換伴侶的風氣,我相信在現下速食戀情如此風行的年代裡,讓很多人感覺困惑或困擾,網路與App 交友,打破空間藩籬,更讓人輕易地跨越不同的生活圈、人際圈,去觸及生活中不容易有交集的對象,同時網路交友提供的便利性、匿名性與隱私感,還有陌生又新奇的刺激感,讓越來越多人喜歡透過網路交友來尋覓對象。

但這些網路發達帶來的交友便捷,真的是催化約炮風氣的主因嗎?相信還是會有人主張,「會約炮就會約炮,想要穩定就會選擇穩定」這樣的論調,那我們就來談談究竟是什麼心理因素,讓人選擇進入這類型的伴侶關係形式。

停不下約炮與換伴?談愛情裡的承諾恐懼症

其實,愛情存在興奮的功能,在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的愛情三元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中,提到愛情需具備親密、激情與承諾,才是完整又完美的愛情。激情是愛情中的情欲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係的期許或擔保。然而,這種「三元素結合形式的愛情」卻不在這些人尋求的範圍裡,他們看似追求新鮮感,只渴望親密與激情,卻在戀愛的感受消褪後,立刻轉戰他人,其實是在避免有一天落到需要付出承諾的境地。

愛與被愛除了是彼此情感的依靠外,還需要容納對彼此的期待。感覺「愛情令人窒息」的人,往往經歷過大量被索求或無力給予的狀態,例如:有情緒激動、常索求他人照顧的家人,或過度關注且期待他們的家人,使他們逐漸感受到「愛是很大的負擔」。因此他們寧可感情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不要給出任何承諾,不要承擔任何期待,卻又需要情感中的親密,於是轉而尋求身體上的親密,無法真正跟人有心靈上的親密感,因為當關係進入心靈上的親密,意味著將心交付出去,同時也意味著「我賦予你權力來傷害我」,因為我想要依賴你、我需要你,而你也可以這樣對我要求。很可能正是過往被過度要求,以至於在心靈深處會相信,關係成立後就是負擔的開始,自然想要逃離真正的關係。

一個玩咖男的養成

接著我們來探討男性的狀態。如果你是男性,又是他人口中的玩咖,那究竟是哪些心理因素帶來這種關係習性呢?

的確有些人在同儕間會想要炫耀自己的性能力或性伴侶的數量,但這些數值與性經驗往往展現個人自尊與自我價值感不夠穩定,需要透過性愛的外顯行為來取得征服感、成就感與權力感。所以越是在生活中感覺失控的人,也就是感覺有很多事情無法掌控者,越需要這份權力感,例如:在工作上不順遂、金錢上不夠自由、甚或有高控制欲的家人都有可能。

可是你也許會說:「不對呀!我看到很多玩咖有車、有房、該有的都有了,那是怎麼回事?」但這裡說的其實是「心理上感覺失控」,而且不一定是現在的生活,也可能是過往的生活,就如同你會看到有些已經非常有錢的人,依舊存在金錢焦慮,不停需要透過賺大錢讓自己安心,是相似的心理感受。所以也可能小時候被同儕嘲笑不夠有男子氣概、有較多女性朋友,而不見得受男性友人的歡迎,或是曾經身形或外表被排擠,都有可能在心中留下陰影,而必須藉由同樣是身體上的征服來贏回面子與尊嚴。

文化與教養中的重男輕女現象

男性在家族中往往獲得較多的關注或關愛,其實這可以幫助一個孩子自我的養成,成為有自信的大人。但如果這是發生在不健康的家庭中,就另當別論了。所謂不健康的家庭最常見的模式是,父母彼此並不親密,在彼此身上無法獲得夫妻間支持與合作的力量,轉而將這份情感需求投注在兒子身上,而小男孩承接了太多來自母親身上的愛,因為母親失去太太的角色,或者對丈夫付出時,丈夫無動於衷,便會將全部的心力轉而對孩子付出,但這份付出後來也會轉變為期待,包括孝順與服從,以及帶來光榮和成就的日常表現,因而小男孩在愛裡會感到窒息和恐懼,擔心自己無法回應愛,也就是無法回應對方的失望,進而選擇不真正投入感情,才能讓自己感到安全。

一個玩咖女的由來

你可能會想問,也有女性在關係裡並不想要穩定,那是什麼促成她們遊戲人間的態度呢?

對父母婚姻狀態的反動

這種反動對當事人而言,會是心理很大的矛盾。一方面看見父母婚姻裡一夫一妻的穩定感,一方面又看見一生守著一個人,同時守在壓抑又痛苦的婚姻中,而在內心出現不同的聲音,選擇與家人不同的關係型態,過著不願意對伴侶低頭、臣服的生活,更不願意真正交託出自己的心,不希望受制於人,或者在感情中有苦守或輸了的感覺。

長期扮演家族中的乖女兒

曾經看過一本書裡面描述這樣的狀態:「當一個孩子經歷過強制性的照顧,被過度關注與索取愛的過程中,讓他們的靈魂被夾疼了,這種強制性照顧的後遺症,讓他們處在愛裡會再次充滿疼痛感。」這段文字很傳神地描繪被眾星拱月以及被小心翼翼呵護的孩子,生活裡難以言喻的痛苦。

自由與自主原本是孩子探索世界中必經的過程,卻在過多的關注與父母的擔心恐懼裡,讓孩子不能自由地探索世界。例如:想要交朋友、想跟同學出去逛街都被限制,只能當父母的乖孩子,這樣的教養限制帶來兩種可能性,一種就像前面說到的,去愛與被愛會產生窒息與束縛感,每當與人太靠近就會喚醒童年的疼痛感,所以寧願選擇沒有承諾的關係,或逃避進入親密的關係中。

一種則是自由的缺乏與禁止帶來了禁忌感,而性解放也是一種從未經驗過的打破禁忌,除了與以往像是監牢般生活的受困感有極大反差外,穿梭在不同的人之間也不用承受他人承諾或期待的壓力。

所以簡單地說,這群遊戲人間的人,也許真有少部分想要玩弄他人感情,把曾經被加諸的痛苦,傳遞到他人身上;但更多數來說,是他們知覺到愛本身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而避免自己進入那樣的狀態,卻因為需要親密感,轉而尋求身體的親密而非心理和生活上的親密。

然而當你了解這些,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夠拯救那個無法安定的靈魂,而他們本身被夾疼的靈魂是需要自己有意識地療癒與認清,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如何從承諾恐懼中復元

如果你身上有這種承諾恐懼的情形,該怎麼辦呢?其實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直視你深藏在內心的恐懼,而這些恐懼有的是害怕再回到過去被夾疼的情境裡無法脫身,有的則是害怕承受他人的期待以及他人的失望。

第1個練習:照顧被壓迫的內在小孩

當感受到壓迫與窒息,去分辨是過往的經驗影響自己,還是對方的行為造成的,這對在初期想要穩定下來的人來說,會有困難跟困惑,有時候我們需要身旁幾個重要的朋友當我們的鏡子,給予我們這個狀態的回饋來釐清困惑。然而當你知道自己會擔憂害怕,你可以幫助自己回到童年那個被困住的孩子身邊,好好去與孩子對話,安撫與照顧他,帶他離開被壓迫與害怕的狀態裡,開始告訴自己,你已經長大,有能力照顧好自己,面對情感可以練習去真誠地說出感受和需求,當你有能力安撫自己面對情感的恐懼,你就能幫自己在感情中安
在了。

第2個練習:勇敢迎向他人的需求與內心的脆弱

在關係中的期待有時候是一般人覺得稀鬆平常的事,例如:晚上有時間一起聊天、或是下班時打個電話告知。但這種看似平常的問候與交流,對這類人而言是很大的負擔,因為他們的過往經驗裡有很多「怎麼做都不夠」的無助和脆弱感。而當你現在希望擁有穩定與親密的情感,則需要幫自己在面對他人期待時,讓自己安定地承接,只做自己能夠做到的那些,超乎能耐的部分則跟對方溝通。

同時,你還要勇敢迎向自己的脆弱。你可能很害怕告訴對方過往在情感中被傷害的經驗時,對方會拿這個當把柄威脅你,你就輸得徹底了。但其實感情當中並沒有所謂贏家和輸家,感情裡向來只有真誠與否。若你願意誠實面對自己,向對方真誠地袒露自己,如果對方並沒有選擇珍視你的真誠,那也只是對對方而言當下最合適的決定,跟你本身有無價值無關,不需要去鄙夷這樣坦然的自己。

書籍介紹


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不安?從過度依賴到承諾恐懼,心理師為你解答30種愛情裡的糾結與困擾
作者:愛心理團隊
出版社:2019/2/19
出版日期:商周出版

作者簡介
愛心理團隊

愛心理(原名iSpace愛空間),成立於2014年,是一群由心理工作者所組成的團隊,致力於推廣心理教育與個人成長,將心理學知識大眾化與普及化,讓更多人受惠於心理學的豐盛而過更好的生活。
在我們彼此的生命歷程裡,都有過掙扎與磨難,同時我們意識到,這其實是多數人在生命裡都會經歷的起伏與困頓,當遭遇起伏時能有適時的協助,不論是人或知識的幫忙,都能讓掙扎減緩,增加對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覺知,就能過心靈自由與覺醒的人生。

2017年6月,我們正式從iSpace愛空間,更改為愛心理,一路以來我們舉辦許多知識性講座,推廣心理學觀念,也舉辦深度工作坊與沙龍,讓參與者在體驗與思考中探索自我,接下來我們更透過線上講座的形式,致力於將心理成長的觀念推動到全世界華人國家,讓除了台灣以外的華人,也可以獲得心靈滋養,以「愛」之名的命名,因為我們相信,當你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你就能感受到愛,也能給予愛,讓自己與身旁的人過更好的生活。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劉宣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