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搶著輪流照顧失智母親,應是美事一椿,為何神經內科醫師感嘆地說:媽媽的病情,卻是越搶越糟糕
我的父母和祖父母那一輩,所生的孩子似乎都不少。對他們那個世代來說,一個家庭似乎最少也有三個孩子,所以等到他們老了,需要長期照顧了,通常也能有足夠的孩子數量一起輪流照顧。
因為自己當上了以高齡者為主要對象的醫師,所以難免會注意到家中小孩多的優點。過去的我,多半會站在孩子們的立場去思考照顧父母這件事情,心想既然有足夠的人手,那麼,大家最好要輪流照顧。如此一來,大家都有機會表達孝順的心意,同時也能平均分擔照顧工作。簡單說,就我看來,「輪流」幾乎就等於「公平」。後來因為和李媽媽互動的經驗,我的想卻法改變了。
李媽媽本身罹患失智症,她有三個兒子。說起來,也都是好孩子,三兄弟出錢聘僱兩位台籍看護(其中一位還有護理背景)和一位外籍看護來照顧老母親,所以李媽媽一天二十四小時,身旁至少有兩位看護。
表面上看來,李媽媽的晚年生活似乎是不用擔心的,但我更進一步理解後,發現問題可大了。
孩子輪流表現孝順,李媽媽卻失眠。因為李媽媽必須每住滿一個月,就換一個地方住。她從一個孩子家,換到另一個孩子家,就像是在兄弟三人之間過著遊牧的生活。還在失智症初期的李媽媽,過著輾轉遷移的生活,還算可以適應。因為雖是在不同的家搬來搬去,可是跟在身旁照顧與陪伴的人,是固定的。
但後來李媽媽卻開始出現不同的反應。例如,輪到與感情較親的兒子一起居住時,她常常會去敲兒子的門,想跟兒子說說話。但輪到住在其他兩位感情沒那麼親密的孩子們家中時,她多半只是跟著看護們,進行日常活動。整天就是起床、吃飯、簡單生活作息之後睡覺。隨著失智症病程的進展,李媽媽在不同孩子們家中的表現差異,更加明顯。只有在她偏愛的兒子家中時,她才會有穩定的日常生活作息和行為表現。
一旦輪到其他兒子們家中,李媽媽就特別難照顧,不時有情緒高低起伏與夜間失眠的狀況,導致跟著照顧她的台籍看護,總會企求似的看著我問:「有沒有什麼藥物,可以讓她情緒穩定呢?」
我搖搖頭:「用藥不一定好。照顧失智症患者,讓她的生活中有穩定的人事物,才是最好的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