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腫、小便有泡沫....5徵兆小心是「慢性腎臟病」!醫師盤點腎臟病「5期別」症狀重點,「這9類人」是高危險群
為了讓社會大眾注意到慢性腎臟病的問題,台灣腎臟醫學會與台灣阿斯特捷利康藥廠簽訂「2025腎力倍增 ACT on CKD」合作備忘錄,希望透過合作達到「提升腎病識能」、「促進多元合作」、「擴大照護量能」三大目標。
台灣20歲以上成人中,每8人就有1人發生腎病變。但由於早期腎臟病的症狀不明顯,九成以上患者並未意識到自己腎臟出問題。如果放著不管,腎臟病發展至末期將導致洗腎,更可能伴隨高血壓、糖尿病等併發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長期治療更帶來經濟負擔。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提醒,三高族群容易併發腎病變,此外吸煙、長期服用止痛藥、肥胖也是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呼籲這類患者定期追蹤腎功能變化。
慢性腎臟病是什麼?
慢性腎臟病又稱為慢性腎衰竭。當腎臟組織因疾病遭受無法恢復的損壞,腎功能逐漸衰退。如果腎臟組織長期受損超過三個月,無法恢復原有的功能,就是慢性腎臟病。
發生慢性腎臟病的原因是什麼?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執行長林裕峯指出,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可能來自其他疾病,包括三高、心血管疾病、腎絲球發炎、痛風、結石、泌尿道感染等,這些疾病若不好好控制,都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最後需要洗腎。
慢性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
- 65歲以上長者
- 糖尿病
- 高血壓
- 高血脂
- 高尿酸
- 家族腎臟病史
- 心血管病史
- 抽菸
- 肥胖
慢性腎臟病的分期:
林裕峯說,慢性腎臟病分成五期,第一、二期是早期,第三期以後就是中晚期。
第一期:此階段腎功能正常,不會有明顯症狀,但可能出現夜尿 、多尿及血尿。
第二期:腎臟功能約正常人60~90%,不會有明顯症狀,但可能出現夜尿 、多尿及血尿。
第三期:腎功能為正常人的30~59%,中度慢性腎臟病,此時可能仍無明顯症狀。
第四期:腎功能約為一般人的15~29%,重度慢性腎臟病,腎臟功能已明顯受損。易出現疲勞、易喘及高血壓的症狀。
第五期:腎功能約為一般人的15%以下,腎臟無法正常代謝運作,開始出現尿毒症狀,需要洗腎。
【延伸閱讀】不想洗腎,從學會「關鍵8招」開始!腎臟科醫師親授:慢性腎臟病「5期別」症狀與照護重點
慢性腎臟病分成五期,第一、二期是早期,第三期以後就是中晚期。
慢性腎臟病有哪些症狀?
腎臟病早期較無明顯症狀,但如果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就可能是有慢性腎臟病的警訊。
一、泡泡尿:尿蛋白過高會導致小便很多泡沫。可在每天早上上完廁所後檢查自己的尿液,如果尿液的泡沫持續幾分鐘不會消失,建議到醫院做尿液檢查。
二、水腫:腎臟病會使體內調節水份或鹽份的能力變差,造成眼瞼、下肢等處的浮腫。
三、高血壓:高血壓可能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衰竭也有可能造成次發性高血壓
四、貧血:腎臟可製造紅血球生成素來維持造血功能。如果腎功能的惡化,腎臟無法製造足夠的紅血球生成素,就會引發貧血。
五、疲倦:引起疲倦的原因很多,而腎臟病患會因毒素累積,出現無力感、虛弱、沒精神,如果有不明原因疲倦時,也要考慮腎臟病的可能性。
要及早發現慢性腎臟病,多久該接受檢查一次?
由於早期慢性腎臟病沒有明顯症狀,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做腎功能篩檢。
- 糖尿病患者、65歲以上的人:至少每年做一次腎功能檢查
- 高血壓患者:確診慢性腎臟病時先做一次腎功能檢查,之後每1-3年檢查一次。
- 有三高、家族病史者:每三年追蹤檢查一次
慢性腎臟病如何治療?
治療慢性病分成藥物治療和飲食控制。
一、藥物治療:首先要針對引起慢性腎臟病的原因來治療,例如三高、腎絲球炎、心血管疾病,接下來要服用保護腎臟的藥物。如果控制得宜,慢性腎臟病不會惡化。
二、飲食控制:選擇低蛋白飲食,避免高磷、高鉀食物,「鈉」的攝取量建議每天不超過2000毫克,相當於5公克的鹽。
【延伸閱讀】100個慢性腎臟病患者,96個沒感覺!不想終身洗腎,提早發現腎功能異常最好的方式是...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衛教資訊 - 慢性腎臟病人常見的併發症與用藥
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
責任編輯:劉芮菁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