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燒怎麼辦?低燒溫度、原因、症狀及就醫時機一次整理
發燒是人體對抗感染的自然防禦機轉,正常成人體溫範圍為耳溫36℃~37.4℃,當核心體溫大於38℃即稱為發燒。
低燒是什麼?發低燒溫度
低燒症狀有哪些?
持續低燒是什麼原因?9種低燒原因
何時要進行退燒處置?
發燒就醫時機
{DS}
低度發燒(Moderate fever)簡稱低燒,根據衛福部說明,發燒定義為身體中心體溫≥38 ℃,介於 37.5℃~38℃之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與其他症狀判斷是否有發燒現象。發低燒怎麼辦?低燒溫度、原因、症狀及就醫時機一次整理。
低燒是什麼?發低燒溫度
發燒是人體對抗感染的自然防禦機轉,為急性發炎反應的臨床症狀表現之一。正常成人體溫範圍為耳溫36℃~37.4℃,當核心體溫大於38℃即稱為發燒。根據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衛教資料指出,發燒程度依溫度高低可分為輕度發燒、低度發燒、中度發燒以及高度發燒。低度發燒溫度定義如下表:
發燒程度 | 溫度 |
正常體溫範圍 | 36℃~37.4℃ |
輕度發燒(Low-grade fever) | 37.5℃~37.8℃ |
低度發燒(Moderate fever) | 37.8℃~38.3℃ |
中度發燒(Fever) | 38.3℃~39.5℃ |
高度發燒(High fever) | 39.5℃~40.5℃ |
雖然是身體的自然反應,但發燒時需要身體產生更多熱量,也會增加氧氣消耗、影響心臟運作,還會影響中樞神經及其他重要器官如腎臟的運作,引發不舒服的症狀。
低燒症狀有哪些?
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因此生病時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於加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而人體的體溫調節系統,即使生病也會將體溫控制在攝氏41度以下,只有在體溫調節系統失效時才會出現極度高燒。
大人發燒/低燒症狀
- 肌肉無法控制的顫抖、打冷顫
- 渾身悶熱,尤其是手、臉皮膚乾熱
- 大量流汗
- 口乾舌燥,感覺身體很缺水
- 尿液顏色變深、變黃,感覺變濃,氣味較重
- 頭痛、頭暈
- 心跳加快
- 莫名倦怠,提不起勁
小孩發燒/低燒症狀
嬰幼兒無法用言語直接且完整清楚地表達身體不適,因此除了上述低燒症狀表現之外,家長可特別留意以下幾種情況。
- 活動力下降,倦怠、嗜睡
- 食慾降低,噁心、嘔吐
- 情緒不穩、吵鬧不安
- 發燒前,可能伴隨有寒顫的情形出現
- 手腳冰冷
通常核心溫度超過38℃以上,會較明顯感覺到自己正在發燒、也會有比較多不舒服的症狀。但體溫維持在37.5〜38℃的低燒,只比正常體溫稍高一些,不會特別感到不舒服,因此容易被忽略危險性。
持續低燒是什麼原因?9種低燒原因
引起發燒的原因眾多,以病毒感染,如一般感冒是引起持續低燒最常見的原因,但仍要考慮是否為其他原因所致,千萬不要忽略低燒的危險性,持續低燒超過3天應盡快至家醫科就醫。
低燒原因1: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時,身體會啟動免疫反應以應對外來病毒或細菌,進而使體溫升高。其中感冒或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易有持續幾天以上的低燒等情況發生。感冒其他常見的症狀包括鼻塞或流鼻水、喉嚨痛、打噴嚏、咳嗽、疲倦、缺乏食慾等。
另外,病毒性肺炎和支氣管炎也算是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引起低燒。除了發燒、發冷和喉嚨痛之外,肺炎和支氣管炎還伴隨持續數週的咳嗽。
低燒原因2:泌尿道感染
根據美國健康資訊網站《Healthline》資料說明,持續發燒可能是兒童和成人隱性泌尿道感染的訊號。由於尿路感染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可能會引起排尿時疼痛和灼熱感、頻尿、尿血或尿液顏色深。
低燒原因3:藥物熱
藥物熱(drug fever)指的是使用藥物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發燒。食藥署於「藥博士 正藥說」粉專提到,抗生素是常見造成藥物熱的藥物之一,其中以β-內醯胺類抗生素最容易發生,常見有盤尼西林類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其他可能導致藥物熱的藥物包含特定的化療藥、抗癲癇藥、免疫抑制劑及某些心血管用藥。依據使用不同藥物,藥物熱發生的時間也有所不同,平均在使用藥物後的7~10天,患者可能出現持續或間歇性發燒,有些還會有皮膚過敏、白血球增多或心搏過慢等症狀。
低燒原因4:嬰兒長牙
根據恩主公醫院衛教資料,研究顯示,長第一顆牙齒,有1/3的嬰兒的確會有體溫稍微增高的情形,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大,大多只是攝氏38℃左右的微燒。
低燒原因5:心因性發燒
壓力過大是造成心因性發燒最主要的原因。心因性發燒最常見於年輕女性和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和纖維肌痛症等經常因壓力而惡化的疾病患者。
低燒原因6:自體免疫性疾病
自體免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紅斑性狼瘡等)的症狀表現是因為人體內異常的免疫反應去攻擊正常細胞,而低燒、疲倦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常見的狀況。
低燒原因7:甲狀腺炎
常見的甲狀腺炎包括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及橋本氏甲狀腺炎。其中,亞急性甲狀腺炎最常見的症狀是在頸部甲狀腺的部位感覺疼痛,且可能併有發燒,頸部疼痛可延伸至耳朵、下巴或喉嚨,其他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吞嚥疼痛、倦怠、肌肉或關節酸痛。另外,甲狀腺機能亢進會產生的症狀非常多樣性,像是體溫上升、怕熱,容易流汗就是甲亢的症狀之一。
低燒原因8:癌症
尤其是淋巴癌和白血病,可能會導致持續且不明原因的低燒。但是發燒是癌症的非特異性症狀,也就是說持續發燒通常並不代表一定患有癌症,不過若有持續低燒的狀況建議進一步就醫確認。
低燒原因9:功能性低燒
指的是身體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 (hyperthermia) ,例如在炎熱的環境下穿太多衣服、把嬰兒包得太緊、運動、洗三溫暖、中暑 (heat stroke) 等。
何時要進行退燒處置?
由於發燒代表身體的免疫力正常運作,建議先解決引起發燒的病因,不需要貿然退燒;除非真的很不舒服、活動力下降、食慾不振,或是發燒超過2天以上才需要退燒。衛福部表示,非發炎性疾病(如衣服穿太多、中暑)引起的體溫上升對人體沒有幫助,隨時可以予以退燒。至於,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若體溫並未燒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的時候,其實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還沒超過39℃以上時。不過,專家建議下列情形較易併發發燒引起的不適,因此建議體溫超過38℃以上就可考慮退燒。
使用退燒藥2小時後,大約能降低1℃的體溫。若想用物理降溫法,建議可在服用藥物30分鐘後,使用跟正常體溫差不多溫度的溫水,擦拭額頭、耳後、頸後、腹部、鼠蹊部等部位幫助散熱降溫。
發燒就醫時機
1. 體溫持續往上,已超過39.5℃。
2. 伴隨紅疹、劇烈頭痛、呼吸困難、關節痛、痙攣、意識不清等症狀。兒童在活動力下降、食慾不振時即可就醫。
3. 本身屬於低免疫族群,如有慢性疾病(三高、腎臟病、心肺疾病等)、自體免疫疾病、癲癇等,或是懷孕中。
4. 發燒超過2天。
5. 發燒斷斷續續超過2週以上。
6. 發燒連續超過24小時,並有明顯不適症狀,或是沒有傳統感冒、腸胃症狀。
7. 退燒後精神萎靡,甚至意識不清。
【延伸閱讀】
「退燒塞劑」燒到幾度可以用?一天可以用幾次?退燒塞劑使用時機及方式一次整理
發冷、發燒、盜汗,為什麼會「畏寒」?原因超過10種!醫師教你畏寒分3階段處理
參考資料: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啟新診所、輔大醫院、中國醫附醫、衛福部、Healthline、藥博士 正藥說、恩主公醫院、臺北醫院
責任編輯:盧映慈、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