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痠、痛、麻!久坐恐釀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神經外科科主任蔡明成提醒,本身關節已有退化問題者,搬重物或運動時有可能加劇原本症狀,進而影響坐骨神經,呼籲民眾及早就醫治療。(圖/賴建宏 攝)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林勻熙2024-11-29

坐骨神經痛非年長者專利,久坐姿勢不良、彎腰搬重物也要注意!一名正值壯年期的男性因下背疼痛沒辦法躺平只能坐著睡覺,甚至痛到無法行走,僅能坐輪椅就醫。經檢查發現,原來是搬重物姿勢不正確,導致坐骨神經壓迫引起發炎。對此,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神經外科科主任蔡明成提醒,本身關節已有退化問題者,搬重物或運動時有可能加劇原本症狀,進而影響坐骨神經,呼籲民眾及早就醫治療,才能盡快恢復日常生活。以下為口述紀要:

人體的腰椎骨一共有五節,上與胸椎、下與薦椎相連,每一節腰椎都有一對神經,坐骨神經為第四節腰椎至第三節薦椎的神經根組成,從腰椎部分往下延伸至足部,是人體最長的神經之一。

坐骨神經痛有三大症狀

痛是一種警訊,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被壓迫或損傷所產生的一種發炎症狀,而非一種疾病。坐骨神經發炎的症狀表現有三大特徵,包含痠、痛、麻。由於坐骨神經痛與腰痛位置相似,許多患者會將兩者劃上等號,但其實造成腰痛的原因眾多,有可能只是腰椎的關節或肌肉問題所致,不一定是坐骨神經引起。

一般情況下,肌肉與關節引起的疼痛,不太會有「麻」的症狀,而坐骨神經痛的麻可能向下延伸至大腿或小腿,故可用此症狀做為初步區分。引起坐骨神經發炎的常見原因,包括久坐、彎腰、肥胖、運動傷害、腫瘤、骨刺、椎間盤突出、梨狀肌候群症以及外傷骨折等,其中以椎間盤突出占最大宗。

椎間盤為人體的每一節脊椎骨之間的軟骨組織,可以幫助維持整條脊椎穩定並兼具避震效果。椎間盤突出多是因長期姿勢不良受到擠壓,導致椎間盤變形、移位甚至壓迫到鄰近神經,突出部位常見於第四、第五腰椎至第一節薦椎。

另外,近年來健身風潮興起,在運動過程時姿勢錯誤或是經常挑戰高難度訓練菜單,若是原本腰椎就有問題者,則可能造成坐骨神經發炎,故青壯年因坐骨神經痛就醫的比率有增加的趨勢。

至於,年長者發生坐骨神經痛,通常是因為關節隨著年紀增長而出現退化,彎腰搬重物、拖地、掃地時,有可能進而影響或壓迫到坐骨神經。

熱凝療法助緩解疼痛

要正確鑑別診斷坐骨神經痛,需進行核磁共振掃描攝影,其準確率相當的高。治療坐骨神經痛的方式依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針對發炎初期,部分市售痠痛貼布、熱敷及溫和運動,對於緩解疼痛有助益。含有非類固醇抗發炎的痠痛貼布經過局部皮膚吸收,可達到部分止痛效果;溫和運動和熱敷可以增加血液循環,加速發炎物質的移除。

以占大宗的椎間盤突出為例,並非每個個案都需要進行手術,多數患者經過休息、藥物治療及復健等即可緩解發炎症狀。除了可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緩解疼痛、抑制發炎之外,高頻熱凝療法是透過高頻率電流產生的熱傳達至神經組織,可降低疼痛感或緩解發炎,對於慢性疼痛患者來說是一種不錯的治療選擇。

但是,如果保守治療對改善壓迫的效果不佳,則須進一步考慮手術。

雖然多數情況下,神經發炎只要解決壓迫神經的原因,神經即可慢慢修復並回復健康狀態,不太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但是,如果服用止痛藥後,疼痛情況仍未改善甚至疼痛加劇、腰部或腿部突然麻木無力,或是伴隨大小便失禁等,應儘速回院檢查。

預防坐骨神經痛五關鍵

預防坐骨神經痛和椎間盤突出,許多上班族經常需要坐一整天,若出現背部肌肉僵直、痠痛情形,建議就要站起來活動身體,以及使用靠腰枕或護腰,也有助於緩解一些腰部的壓力。另外,躺姿為腰椎最不受力的姿勢,因此久坐及運動後好好休息是放鬆腰椎壓力最佳的方式。

再者,搬取重物時應避免直接彎腰下去取物,以免造成不當施力,從而增加腰部受傷機會。最後,體重過重會增加腰椎負擔易影響坐骨神經,疼痛時先使用藥物緩解及抑制發炎反應,事後適當減重可有效預防坐骨神經痛再次復發。

值班醫師_蔡明成

坐骨神經痛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神經外科科主任蔡明成。(圖/賴建宏 攝)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醫學系醫學士、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新光醫院外科加護病房SICU主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基大學醫院研究員、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第十三屆監事及第十五屆理事、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甄審委員會委員、台灣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第十屆理事及第十一屆監事
現職:新光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暨科主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第十六屆理事、台灣神經創傷暨重症學會第六屆理事、台灣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第十二屆理事

搬重物正確姿勢
1、從地上搬取重物,先保持腰椎直立穩定再下蹲
2、身體靠近物品。物品離越遠越需要彎腰前傾,進而增加腰部負擔
3、用大腿的力量慢慢站起來,過程中保持腰椎直立、上半身不駝背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