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開轉診單、開藥膏,就連小小闌尾炎手術也不能做」醫師下鄉10年的第一手告白:你無法想像的偏鄉醫療困境

編按:今年初,清華、中興和中山三所學校,已獲教育部同意籌辦「學士後醫學系」招收「公費醫學生」。衛生福利部也以解決偏鄉醫師人力不足為由,訂定五年計畫,將公費醫學生每年招生名額由原來的一百名增加至一百五十名,並將服務年限延長至十年。這樣做,真的就能解決醫師人力問題嗎?


前陣子,我收到一位公職醫師的來信,針對衛福部「解決偏鄉醫療」的「奇想」闡述其想法。為了避免造成個人困擾,我就暫且不提他的名字。這名醫師的經歷,也是同為公費生的我和同學們的經歷,一切都是那麼歷歷在目。

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當年公費生的設立目的是什麼?四十多年前就有一家國立醫學系是全員公費生,為了解決鄉村醫療資源不足而成立(尤其針對偏鄉)。

沒想到,經過那麼多年,問題尚未解決,但政府仍然想用同一個方法解決。以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為由重啟醫學系公費生,認為這樣就能交待,卻未見更具體也更有效率的偏鄉醫療政策。偏鄉還要再等十年、等這些公費生開始下鄉服務,才能解決問題嗎?

現在回頭看過去的經驗,答案很明顯,公費生並不是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最佳方式

說句不客氣的話,當年我們很多同學及校友頂著公費生的使命,抱著滿腔熱血下鄉服務,我們盡了力,但四十多年後還在吵偏鄉醫療資源不足,顯然問題不是沒有類社會主義制度的公費生可派遣,而是政策面沒有可長可久的制度。政府欠我們這些曾經的公費生一個道歉,因為我們的努力看來是白費了,無法改變當初政府期許的美好願景。

以下是該名醫師的來信原文:

每年增加150名醫師,就能解決嗎?

日前教育部與衛福部與衛福部為了解決偏鄉沒有醫師的問題,一口氣准許了三所大學,開放每年約一百五十名的醫學系學生名額。

如果不細究,表面上似乎會在目前每年產生的一千三百名醫學系畢業生與國外醫學院畢業回台參加學歷考後通過認證投入工作的一百多人,目前就有約一千五百人。未來再加上一百五十人,並且限制需服務公費十年,政府希望這樣就能補足目前偏鄉所缺乏的人力。

筆者在約三十年前畢業,開始了六年的公費生服務 ,而且在三十年間與許多榮總體系醫院服務與衛生署體系服務之同學、學長、學弟討論過許多公費生問題,應該有資格好好來談談公費醫學生與偏鄉醫療的問題。

坦白說,偏鄉醫療的問題,不在於沒有醫生而已,而是沒有足夠的配套措施,沒有一個完整的分級醫療體系,能讓偏鄉的民眾,除了平時基本的預防保健、健康照護之外,能在急病時或是嚴重傷病時,得到及時的急重症照護的資源。

台灣四十來年的公費生制度,早已經在偏鄉投入過幾千名的醫師,有些人走了,有些人留下來,所以要加強的除了目前已經有的基層醫療、家醫體系之外,不是砸下更多金錢與人力,而是如何運用遠距醫療與人工智慧運用,以優化急重症在第一時間的搶救能力與之後的醫療轉送系統。

1
2
單頁閱讀
醫勞盟

醫勞盟

查看全部

醫勞盟及其醫師們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為臺灣的公益性社團法人,是一個主要由醫師及護理師自發組成的醫療改革組織。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