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怕濕冬天怕乾...「濕疹」一直復發怎麼辦?中西醫教你這樣做

中醫認為「濕疹」是由於體內濕氣代謝出問題。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洪婉恬2021-04-16

異位性皮膚炎、富貴手、汗皰疹、脂漏性皮膚炎⋯⋯「濕疹」原來有這麼多種?陳家駒中醫師解釋,醫學上多用「濕疹」泛稱發紅、癢疹、脫屑、表皮組織液滲出、皮膚苔蘚粗糙化等症狀的病症,依好發族群和病因不同而有診斷名詞的差異,但致病的可能風險因素和治療關鍵卻有許多相似之處。

像手指腳趾側邊冒出一顆顆很癢的透明小水泡「汗皰疹」就是濕疹的一種,而且有些人的汗皰疹容易在春末及夏天發作,致病原因現仍不明,除了換季,也可能因為情緒或壓力導致惡化。中醫則認為由於體內濕氣代謝出問題,加上長時間吹電風扇與待冷氣房,易使體內濕氣無法排除,所以汗皰疹更好發於體質較濕的族群四肢末梢。不過皮膚科醫師林旻憲提醒,黴菌感染和乾癬最常被誤認是汗皰疹,需要透過顯微鏡皮屑檢查或是皮膚切片才能分辨。

另一項常見的困擾——脂漏性皮膚炎,會讓人一直有頭皮屑且頭皮會癢癢的。皮膚科專科醫師楊慶升提到脂漏性皮膚炎也屬於濕疹一員,好發頭皮、眉毛、鼻翼兩旁、耳朵等,症狀是會發紅、甚至是厚厚的黃色塊狀結痂。

「濕疹」超多種類又難伺候!冬天怕乾、夏天怕濕的皮膚怎麼顧?

濕疹是指皮膚出現發炎的反應,慢性且具復發、緩解性,不會傳染。常見症狀有皮膚乾燥、紅腫、瘙癢、突起丘疹、有水泡,且水泡破裂時會滲出液體,有時還會伴有結痂、脫屑、龜裂或滲血等情形。

引起濕疹的原因很多,包括吃穿用度和環境:

1. 食用或接觸到毒性物質或已知的過敏原。
2. 接觸到刺激性物質,例如:化妝品、染劑、清潔劑或化學物質等。
3. 過敏性體質或暴露於環境刺激,例如季節的溫濕度變化。

濕疹很「難搞」,不是太乾也不是太濕,而是脆弱——不只夏季濕熱,冬季低溫也會使血管收縮,且因空氣乾燥,皮膚含水量降低,變得粗糙無彈性,易生裂紋及落屑,所以受濕疹之苦的皮膚是冬天怕乾、夏天怕濕。

濕疹癢起來,千萬別抓、拍、或刮,以免引起更多的發炎反應,建議沖冷水或用濕毛巾冷敷減緩,降溫後擦上保濕的乳液或乳霜保護皮膚。藥膏或口服抗組織胺藥物只能減輕急性期的發炎反應,更重要的是日常保養:

1. 攝取足夠水分,洗完澡、睡覺前、出門前補充保濕劑(乳液或凡士林等)。
2. 剪短指甲,避免因癢抓出傷口造成感染。
3. 洗澡避免用肥皂,水溫不宜過熱,應避免泡澡或洗澡時間過久,也要避免去烤箱或三溫暖。
4. 開冷暖氣時可放盆水調整室內濕度。
5. 作息保持規律,外出時應適當防曬。
6. 穿著寬鬆棉質的衣物,避免化學纖維及毛織品摩擦皮膚。
7. 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例如洗碗精、洗衣粉、漂白水、有機溶劑等等。

飲食上也必須忌口,避免如海鮮蝦蟹類、夏天盛產的芒果、荔枝、鳳梨等水果,草菇、洋菇、羊肉、酒、汽水、甜食、咖啡,還有生冷及烤炸類上火食物,所以麻辣鍋、薑母鴨也要盡量少碰為r妙。

濕氣排不掉就容易誘發濕疹!中醫教你去濕的日常保養術

人體無法吸收的油脂及廢棄物形成的體內濕氣,原本應循泌尿道或是大腸排出體外,但因泌尿或排泄器官功能出問題無法正常排出,就會造成濕疹;或是脾胃功能不振,無法正常代謝,以致濕氣只能透過皮膚排出,若皮膚毛細孔閉鎖、不正常代謝便會誘發濕疹。

台北馬偕醫院中醫師周慧雯教你檢測體內是否有濕氣:

1. 胃口:常見炎炎夏日時食慾差、食量小易腹脹,伴隨反胃感,整天自覺疲倦無力感,怎麼睡都睡不飽,渾身懶洋洋、不對勁等。
2. 舌頭:舌苔較偏厚膩,往往是體內濕氣的表現。
3. 排便:排泄物偏稀軟黏膩,或排便完常常自覺有餘便感,衛生紙擦不乾淨等。

1
2
單頁閱讀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