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健康牽動情緒變化?功能醫學解密「第二大腦」喚回好心情

撰文者: 編輯部2021-12-17

一名20多歲的女性,因腸胃脹氣和出國留學的壓力下,正在接受精神科的心理治療並服用抗憂鬱的藥物。而在經過功能醫學的評估後也發現,可能與長期處於壓力下所誘發的腸胃問題引起身心的不適有關,導致憂鬱問題。最後透由功能醫學的個人化營養介入,並針對腸道脹氣與消化不良的問題來調理改善之後,情緒不但變得比較穩定,服用精神科藥物也循序漸進減少,甚至後期到最後都沒有服用。

影響情緒波動的關鍵因素是腸胃!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腸道發炎似乎等於拉肚子。瀚仕整合功能醫學中心歐瀚文醫師對此表示:「腸道發炎分為急性發炎和慢性發炎。急性發炎是指腸道被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發拉肚子的急性反應,通常只要將病毒和細菌排出體外就會好轉;反而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發炎才是潛藏危機的主要原因,尤其人體70%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中,腸道黏膜每天都在幫助身體應付絕大多數的外在細菌,因此只要沒有顧好腸道的免疫系統,就會導致長期的慢性發炎。」

此外,「大腦」跟「腸道」彼此互相影響,而這兩者之間聯繫協調的橋樑,稱之為「腸腦軸線」,即腸道神經會搜集情報、整合判斷、發出命令,傳遞給大腦。以食物中毒來說,在腸道偵測到病原時,就會嘗試攻擊,同時啟動免疫機制,將警告的訊息藉由腸腦軸線傳給大腦。而大腦在接受腸道訊息,就會產生絞痛、不舒服感覺,藉由感受讓身體去做調整,以維持生命的運轉。除了與消化相關的回饋,腸道同時也掌控荷爾蒙的製造與代謝,影響情緒與心理狀態。以影響心情愉悅感的血清素為例,倘若分泌的量減少,就會引起情緒的失衡、增加焦慮程度甚至躁動不安。歐醫師則強調:「近幾年的研究更是發現,像是自閉症、憂鬱症、焦慮症、小兒過動等等看似是心理與情緒上的病症,都跟腸道慢性發炎有相當大的關聯性。」

尋找腸道發炎源頭並了解誘發危險的因子

從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腸道發炎的原因分為直接與間接二種區別。歐醫師表示:「直接的原因與吃進身體裡的食物有關,像是我們在臨床上最常遇到的是慢性食物過敏,但症狀通常在進食後兩三天才會出現,一般人難以覺察!間接原因通常是與壓力有關,當壓力比較大的時候,自律神經會使腸道蠕動變慢,讓食物累積在腸胃道較久的時間,因而導致食物發酵引起腸胃道菌叢失衡。」無論是間接或直接的因素,都會導致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進而可能影響大腦的情緒表現!

調理腸道不適進而改善情緒問題

情緒變化背後牽涉的因素相對複雜,任何身體功能失衡皆會導致情緒起伏。在功能醫學的經驗上,改善情緒前的起手式通常是要先確認腸道功能。像是透過檢測來檢查是否有腸胃道菌叢失衡、消化功能不良以及腸胃發炎等問題。歐醫師說明:「當確認問題的所在點時,優先降低腸道發炎並修復腸道黏膜,若有消化不良的情況,則會使用消化酵素幫助患者盡快消化留在腸胃道裡的食物。同時也會依據患者所需,適當的給予益生菌、幫助腸道蠕動。」當患者透過功能醫學修復腸道功能和飲食調整,找出不適合的過敏性食物,減少身體及腸道發炎的情形後,再重新建立體內健康的腸道好菌,並多吃能讓身體健康的原形的食物,一段時間的調養之後,便能重新擁有健康的腸道和愉悅的心情。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