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是來自大腦的警訊!告訴你,該在人生中停下腳步想想了

撰文者: 黃偉俐 醫師2016-06-11

先看看恐慌症的診斷,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有強烈害怕或不適感受,突然發生下列身體或認知症狀至少四項以上,並且在十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程度:

  1. 心悸、心怦怦跳、或心跳加快
  2. 出汗
  3. 發抖或戰慄
  4. 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5. 梗塞感
  6. 胸痛或不適
  7. 噁心或腹部不適
  8. 頭暈、不穩感覺、頭昏沉、或暈厥
  9. 失去現實感(覺得事物不真實)或失去自我感(感覺與自己疏離)
  10. 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
  11. 害怕即將死去
  12. 感官感覺異常(有麻木或刺痛感覺)
  13. 冷顫或臉潮紅

從大腦的研究來看,目前認為恐慌症之致病機轉在於杏仁核(amygdala)功能有過度活化之現象,而海馬迴(hippocampus)及前額葉(frontal cortex)有萎縮之現象。研究指出:恐慌症個案之杏仁核綜理危險訊息傳遞與感知,是人類感知危險及恐懼之前哨;海馬迴則負責解釋危險訊號,對於杏仁核有管制作用;而前額葉提供對於杏仁核所承受之危險訊號排序及消減之作用。

結論是 1. 杏仁核過度反應與作用  2. 額葉對於杏仁核之管制不足  3. 海馬迴對於訊息之提供來不及。[1]。

恐慌症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 合併懼曠症的恐慌症比單純恐慌症嚴重,遺傳的傾向也更高。研究者發現:恐慌症患者的一等親﹙父母、子女﹚,罹患恐慌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4~8倍!而女性發生率約是男性的 2 倍。這些都是來自國外研究的數字比較多,根據我的臨床經驗,台灣遺傳的影響似乎沒這麼重要,男性恐慌症似乎沒想像中少。

(編按:懼曠症是一種焦慮症,患者會害怕人群擁擠的情況,尤其是在封閉的空間當中,而且通常會引發恐慌症狀。因此,廣場恐懼症患者通常待在家裡面,對外出則感到困難。來源

但是這些冷冰冰的研究數字和專有名詞並沒有辦法解決病人的疑惑,他們最想知道的不是杏仁核過度反應,也不是遺傳占多少比率,他們會說:「我爸媽都沒有,為什麼我會得?」「為什麼我的杏仁核出問題?」他們其實最想知道的是:「我的生活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有沒有辦法不吃藥好起來?」

所謂的水庫理論是之前我當住院醫師時老師教的,聽起來很簡單,至今印證臨床經驗卻也最有道理。試想,有一個總裁很龜毛,私底下因為大小事都愛管被叫作蔡科長,每天走進公司的第一眼不是看到灰塵、花盆歪了,就是員工不夠戰戰兢兢工作。心裡面不舒坦,超想罵人,但是之前也講過很多次了!一天到晚為小事罵人也不好,忍、忍、再忍。工作上的壓力也不少、擔心加焦慮,其實位置越高壓力越大,人際越孤獨。

這時腦中的壓力、負面情緒(生氣最傷,焦慮最多)就像積滿水的水庫,在半夜突然洩洪了。睡夢中驚醒,心悸、冒汗、吸不到氣、胸悶,覺得自己快暈倒,應該是心肌梗塞,要死了,趕快跑急診。但是一切檢查都正常,看過心臟名醫,再作64切電腦斷層,外加一堆檢查,全部正常,最後吃鎮定劑過日。 

恐慌症跟水庫洩洪不一樣是:水庫要等下一次水滿可能是很久的事,但是腦子的洩洪效率很差,可能只要壓力大一點,或者害怕發作本身就可以再造成一次洩洪,造成整個自律神經大亂鬥,而鎮定劑(短效抗焦慮症)也只能緩解一時。要根除問題必須調節焦慮與恐慌中樞,減少憤怒,這必須靠抗憂鬱的藥才辦得到。 

生活上的調整當然有幫忙,需要勤做認知行為治療,改變工作概念與生活型態;甚至放棄工作,每天運動、種蔬菜。恐慌症是一個警訊,她來自大腦,告訴你,你該在人生中停下腳步想想了。

[1] 詳細資料請見:廖士程、林信男:恐慌症之診斷與藥物治療策略。當代 醫學 2003 年 1 月 351 期 31 頁

作者簡介_黃偉俐 醫師

現任偉俐民生身心診所資深主任、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經歷:臺大醫院精神部總住院醫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重度憂鬱症協會教育推廣委員、輔仁大學醫學系臨床老師、跨國大藥廠醫藥學術總監、新店耕莘醫院主任醫師

黃偉俐醫師粉絲團
偉俐民生身心診所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