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鼻胃管,可保患者安全攝取營養
大炳做插管能增加存活率?
在三十七歲因肺炎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的藝人大炳,臥病在床時被拍到配戴氧氣罩、臉色發黑的憔悴病容,曾被院方建議插管、氣切,但後因病情急轉直下而驟逝。其弟小炳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到,大炳是從感冒變肺炎,病情加重後,胃口變得很差,每一餐僅能吃下五分之一碗麵。
插管,是把氣管內管,從鼻腔或口腔,經由口咽腔,插入氣管,用來取代人體氣管功能。氣切,則是在頸部氣管直接做一個切口,置入氣切管。到底插管、氣切,這些人工氣道,有什麼功能?以下是陳威廷醫師的問診。
Q:出現何種情況,會建議病患做插管?
A:外科在做全身麻醉的手術時,一定會插管。而內科有重度感染、心肺功能差,或是中風患者有呼吸問題時,也會考慮插管,其中,最常導致患者必須插管的內科感染問題,就是嚴重的急性肺炎。
插管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患者呼吸順暢。臨床上,患者若是有點喘,可能會先用氧氣面罩,但若患者連氣都吸不上來,則要考慮配戴非侵襲性的面罩式正壓呼吸器,藉由正壓氣流,幫助患者維持氣管的通暢。
如果使用前述的方式,患者還是冷汗直流、氣喘不過來、四肢缺氧而發紫,就必須要考慮插管,以避免呼吸道不通暢,並接上呼吸器給氧,保持足夠的肺部通氣。對於咳痰能力較差的患者, 插管的另一個作用是方便抽痰。
由於,氣管內管是外來的異物,插在喉嚨裡卡卡的,很不舒服﹔插管後,須躺在病床上,也沒有辦法講話或是以口進食。因此,在插管的同時,也會在鼻腔放入鼻胃管,以液態的營養配方取代日常的進食。
當患者病況逐漸好轉,不須仰賴呼吸器時,醫師會視情況拔掉氣管內管,但通常不會馬上拔掉鼻胃管,而是等到患者可以自行進食後,才考慮移除。
這是因為長時間插管的患者,常常會虛弱到沒有力氣吃東西,有時連吞口水,都會嗆到,倘若營養不好會影響到體力復原。萬一嗆到,又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增加治療複雜度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