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敵竹科、農委會!台灣豬肉的幕後英雄被迫吹熄燈號
台灣的養豬產業面臨內憂外患。內憂有豬下痢疫情造成數十萬頭小豬死亡,導致市場缺豬,豬價居高不下,消費者哀哀叫,豬農也抱怨沒賺多少錢;外患則有美國企圖挾著藉由TIFA談判,要為帶有瘦肉精的美豬敲開台灣市場大門。
值此養豬產業淪為「慘業」之際,扮演國內「種豬界奧斯卡學院」的種豬中央檢定北站,日前受到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擴張,以及農委會縮減經費不願繼續支持運作的情況下,今年初悄悄地吹起熄燈號。
對一般消費者來說,中央檢定北站關閉,大多無感。但若說到台灣豬農可以不靠餵養豬隻瘦肉精,養出瘦肉比率很高的豬肉,過去就是靠中央檢定北站篩選出帶有優良瘦肉基因的種豬,擴大繁殖;台灣豬農在口蹄疫爆發前可以創造出一年8百多億的產值,雄霸日本豬肉市場,也是靠中央檢定北站篩選出帶有多產基因的種 豬,讓母豬每胎至少一口氣可生下12、3頭小豬賺大錢。
中央檢定北站究竟是什麼神奇單位,讓豬農靠多子多孫的種豬賺大錢,讓愛吃豬肉卻又怕肥的饕客,不必擔心殘留瘦肉精卻又吃肉吃得盡興?場景得拉回40年前的苗栗竹南,一個名為「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現為財團法人動物科技研究所)的地方。
種豬檢定 撐起台灣養豬一片天
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豬種性能檢定站第一次拍賣的情形。(中央檢定北站提供)
養豬產業是台灣農業的重要支柱之一,1996年發展至最高峰,產值達新台幣886億元,佔全國農林漁牧總產值之21.2%,高居單項農產品產值第一位,即使隔年爆發豬隻口蹄疫,使台灣生鮮豬肉痛失在日本豬肉市場的五成市佔率,但至今台灣豬肉產業的年產值仍接近700億元。能夠撐起這麼龐大的養豬市場,種豬產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支援角色。
在種豬產業當中,「種豬繁殖性能檢定」(簡稱「種豬檢定」)可說是核心業務,因為台灣現有的商用豬隻種原,均來自歐美溫帶國家,對處於亞熱帶的台灣環境耐受度不同。透過各個民間種豬場引進不同特性的種豬,送往養豬科學研究所進行中央檢定,找出每隻種豬的基因與性狀,例如多產、耐熱、抗緊迫、多瘦肉等,建立資料庫,再由種豬業者長期進行配種,篩選出適合台灣環境與市場的種豬,還可外銷東南亞。
一般而言,種豬檢定可分為「場內檢定」及「中央檢定」。場內檢定是由各種豬場場內自行針對種用豬隻進行生長性能、繁殖性能及肉質遺傳進行比賽,再由個別成績、系譜之間的比較,作為種豬場內育種及指定配種的依據。
至於中央檢定站,可說是國內民間各個種豬場發揮的伸展台,因為來自四面八方的種豬,同一時間集中在同一環境、同一條件下,進行飼養與繁殖性能觀察, 由於是官方主持,不但公正性較高,也才能找出繁殖性能真正好的種豬。因此中央檢定站的公信力,在種豬場與豬農的心目中,始終有無可替代的信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