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小事就抓狂!孩子在公車上大聲哭鬧,該怎麼辦?
還記得去年初的時候,在公車上,遇到一位由阿公牽著上車的幼稚園小男孩,目測大約是中班到大班的年紀。上公車時,他口中不斷對阿公哭叫著說:「這樣不對,這樣不行,快點幫我弄鬆一點,太緊了太緊了,這樣不行,這樣不行……」。我看著孩子不舒服的癥結,我猜是因為天氣冷,衣服、外套穿很厚,導致書包的背帶感覺很緊,讓孩子不舒服,所以很生氣。
他激動的語調和表情,引起公車上幾乎所有乘客的側目,一位小姐將座位讓給阿公和孩子,孩子根本沒有看那位小姐一眼,或許可以說是他全部心力都放在引起他不舒服的事件上,所以到後來幾乎是大聲哭叫著。
我很佩服的是這位阿公,他從頭到尾都沒有罵孩子,即使孩子說話的態度不是很有禮貌,阿公還是一派氣定神閒,講話的音調和聲量都維持穩定和平順,告訴孫子等他坐下來了就幫他調整。後來,孩子的情緒稍微穩定一些了……。
但途中因為公車司機緊急剎車,這孩子的情緒再度激昂,他激動地告訴阿公:「不行不行,這樣不行,這公車不能坐了……他不能這樣開車……這不能坐了。」我不知道司機有沒有聽到,但孩子的惶恐和焦慮是顯而易見的,這時候大人的處理態度和情緒,可以讓孩子不舒服的感覺降到可以容忍的範圍。
我猜測這孩子對於生活上或某些事件的「改變」接受度較低,但堅持度高,情緒表達強烈,所以即使是我們不以為意的小變化,都容易引起他情緒上的大風暴。這孩子的口語能力還可以,大人透過其表達,不難了解他擔心、害怕的原因,但也由於他表達的情緒很強烈,沒有立即處理或疏通,他會一直焦慮著、不舒服著,這不是大人用言語恐嚇幾句或是叫他閉嘴可以改善的……。
這個阿公做得很好,他用不急不徐的音調和孩子溝通著,也拿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當孩子情緒慢慢降下來以後,才告訴他一些道理。孩子可能似懂非懂,但是明顯情緒已經好些了,沒那樣激動了。
我們的孩子,口語表達能力沒那麼好,他焦慮或暴怒的原因我們常常不知道,所以常聽到家長說實在無從幫忙起,也常常感到挫折。
如果孩子的情緒是當下發生的,也許由孩子的肢體動作來猜測,是身體上的不舒服或是有什麼線索,然後可以用一些「封閉式」的問句來引導,例如:是因為XXX所以不舒服嗎?讓孩子也有機會學習表達,即使是搖頭、點頭也可以,最怕的是大人的情緒也跟著孩子起伏,最後演變成大人孩子都生氣,事情也沒有解決,兩敗俱傷。
如果是從學校帶回來的情緒或不舒服,可能就要和老師討論是不是在學校有發生什麼事情?孩子情緒開始產生變化時是什麼時候?那時候正在做什麼?有誰一起玩或在身邊嗎?範圍縮小以後,比較容易接近問題的核心。當然,也有可能一直猜不出原因,這時候,也只能先處理孩子的情緒了,先同理,再引導孩子慢慢說出不舒服的原因,或是一起來想想可以怎樣讓心情好一點。
我們都在學習怎樣當一個懂孩子的家長和老師,這當中有挫折,有成長。洪仲清心理師常說:「家長們學習接納孩子,但也要學習接納自己的正面或負面的情緒,因為那會是我們接下來和孩子相伴的人生路程中可能常會遭遇到的心情……。」能自我接納、自我調適,這條路我們才能和孩子走得更順利,更踏實,與家長共勉。
文 / 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 執行長 李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