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必看!「假裝」跟孩子溝通,不良後遺症比你想得更大
「我不斷催他,他就是拖拖拉拉,明明平常動作就很快,注意力、協調性也沒狀況…」
「每次問他,他老大就是『還好!』、『都可以!』但只要幫他做選擇,他不喜歡,就是一直沉默不講話,或者吃幾口就不吃。明明是很有主見的人,跟家人一出去就是這樣…」
「明明就是很簡單的事,為什麼一錯再錯?奇怪,在阿媽家就不會這樣…」
有時候,當一個人的憤怒沒辦法明白表現,就可能有「被動攻擊」的狀況。因為人際勢力常不均等,我們都體驗過有口難言的感受,像是上司對員工、老師對學生,還有,最常見的就是親子。
大人的口語、行動力、人生經驗都遠遠強過孩子,很容易壓住孩子,讓他沒辦法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大人常採取打罵的策略,孩子又無力反抗,那累積的怨氣不會平白蒸發,有時候會導致生理疾病,有時候無意中,孩子讓大人暴跳如雷,也能達到攻擊的目的。
只是,傷人一千,自傷八百。被動攻擊並不是好的宣洩方式,這種方式也會連帶傷害到個人的生活,大家都沒好處,是雙輸的事。
追本溯源,大人要有自覺。
有的大人,常假意跟孩子討論,事實上,早有預設答案。只要跟大人不一樣的想法,就被否定,只有跟大人一樣的想法,才被肯定。然後,當孩子走進設計好的路,就告訴孩子這是他的決定,他要為自己負責任,孩子做不到,打罵處罰就跟在後面。
這種情況下,孩子能怎麼做?資源都在父母手上,只要大人不放手,孩子講不過大人,孩子就只能抱著不滿過生活。
被動攻擊,又稱為隱形攻擊,有時候,連孩子自己可能都不清楚,自己採取了這樣的方式。孩子無力改善,大人也不想改變,僵局無解。
我有時候,只能這樣說:「你要多幫自己一點忙,多培養自己的能力,等你長大了,或者到外地求學,你才有辦法離開這個家,心情才能好一點。」
親愛的大人,請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好好表達自己的不滿,我們等待與傾聽,大家才能找出對彼此都好的方向。獨裁政權,現在在世界上,已經不多見了!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早期療育發展評估鑑定中心擔任臨床心理師近7年。目前於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擔任所長,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情緒管理訓練、親職教養諮商、人際與家庭溝通、正向思考引導、兒童遊戲治療等。(專欄照片攝影:汪忠信)
著作:
2015《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遠流出版社
2014《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遠流出版社
2013《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城邦新手父母出版社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