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生天王楊育正,談台灣最禁忌議題
馬偕院長罹癌後告白:想推動安樂死
”我一直以為我在學習生活,原來不是,我是在學習死亡。——達文西”
人究竟有沒有選擇死亡的權利?2014年十一月一日,一位美國腦癌末期女子梅納德(Brittany Maynard)以安樂死結束自己的性命,先前她用影片向世人宣告自己的決定,吸引全球超過百萬人點閱,也再度掀起安樂死的辯論。
但在台灣,卻鮮少有人敢碰觸這禁忌議題,「安樂死是可以、也應該被討論的,但這議題在台灣卻連討論的空間都沒有,」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說。他是國內極少數敢公開討論此議題的醫生。
楊育正是前台北市長楊金欉之子,也是國內以婦科專業擔任醫學中心院長的唯一一人,早年有「接生大王」封號,是產科名醫也是婦癌治療權威。兩年多前,他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瞬間從癌症醫生變成癌症病人,甚至曾因為癌症治療引發併發症,兩次掙扎於死亡邊緣。
他40歲寫好遺書
一個醫者挑戰安樂死議題
雙手迎接新生命,雙腳卻踏入死亡之門,這些經歷,讓他對於生死有更深的體悟。
他四十歲便寫下遺書,接著也簽下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CP)以及器官捐贈卡,為從容面對離世做好準備。
甚至在接任台北馬偕院長之後,他也邀請全院主管參加「one day in hospice」安寧病房一日體驗,同時還要體驗「插一管」,藉著鼻管或尿管,希望主管們親身經歷末期病人的處境,才能感同身受。
2014年一月,他在自己部落格發表〈楊育正說再見〉一文在網路上吸引廣大回響,在十二月儀將出版《在我離去之前─從醫師到病人,我的十字架》自傳式新書中,他再度碰觸一般人視為禁忌的安樂死議題。
他說,死是大家無從逃離,也無法改變的現實,因此想借著自己體驗的生命故事,來讓大家來思考,如果有一天,自己走到了生命的終點,該怎麼辦?「我們都應有充分的生存權利並尊重生命,但在只有痛苦、沒有生活的時候,我們究竟有沒有選擇死亡的權利?」
「有條件的安樂死是很值得討論、深思的問題,如果說這問題連討論都不能討論,那也是另一種霸權,」他說。他向友人透露,退休之後想推動安樂死的觀念跟想法,以及促成討論,因為這是在生命的盡頭,讓生命更有尊嚴的一種做法。以下是他在2014年11月接受本刊訪問的口述摘要:
看到病人受苦折磨:
「熱愛生命,不包含逝去?」
我接生、我專研婦癌、我送走我的病人,到最後我自己也罹患癌症,從癌症醫生到癌症病人,我一直在思考:誰來決定死亡過程的長短?誰來決定死亡的過程不是生命的一部分?這是一個人最艱難的考驗,卻也是最深刻的自我學習及成長。
法國曾經有位婦女罹患「嗅神經母細胞癌」,整張臉被癌細胞侵蝕,卻又因無法使用嗎啡,日日受盡身心煎熬,在多方求助尋求安樂死而不可得後,最後被發現死於家中,並被證實是自殺死亡。
我看著媒體報導中她扭曲變形的臉,彷彿聽見她向法國總統哀哀求告的聲音:「總統先生,求求您,我需要您的幫助,請讓我死吧!」而那哀哀求助的聲音,也曾經刺痛的我心,那是一位我前後照顧她約有六、七年,卵巢癌末期的病人。
當這位病人告訴我,她已經走到了生命和忍耐的盡頭,並對明天毫無指望和需求,只求安詳去世,希望我能協助成全(打針、安樂死)她。但是我跟她說,台灣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