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只會開藥,一吃就是一輩子?」你不知道的精神科藥物真相
「醫師,感謝你的說明,我考慮了很久,藥物以外的其他治療都可以商量,但我就是不想用藥。」
「醫師,我好擔心用藥以後會長期依賴,變成要吃一輩子的藥,被藥物控制,我可以不用吃藥嗎?」
「我的親戚有人長期使用精神科藥物,我看他反應變慢,感覺呆呆的。我不想吃藥,擔心自己將來會變成那樣…….」
「藥物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心病還是要靠心藥醫吧!」
「我上網查過了,這些藥的副作用我幾乎都有,我不想吃了!」
「家人反對我用這些藥物,他們把我的藥丟了!」
「我上網查了這些藥,發現是抗憂鬱藥,我沒有憂鬱症,我不想吃!」
「我好怕安眠藥依賴,所以自己把安眠藥拿掉,拿掉後都無法睡著,慘了!我是不是真的藥物依賴了……」
以上的病人語錄是我的親身經歷,也是這次要跟大家討論的主題。
精神科治療的刻板印象
就我的臨床經驗與觀察,從醫學中心門診到之前執業的新北市診所型態,身心精神科大多數以長期拿藥病人為主流,造成了一般民眾對精神科治療的刻板印象:「長期拿藥」「藥物依賴」「藥物副作用」「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等等。
更糟的是,一般社會新聞,只要提到跟精神科藥物相關的像是史蒂諾斯(stilnox)、FM2 (俗稱約會強暴藥)等,幾乎都是負面的報導。讓很多第一次接觸精神科或對精神科藥物不了解的民眾望之卻步。害怕看了身心精神科,除了被社會貼標籤外,還會被開立精神科用藥,導致藥物副作用或是長期依賴藥物等問題。
依照這樣的邏輯理論,或許就不難理解,為何一般民眾到身心精神科就診前,需要花這麼長的時間猶豫躊躇。除了國內社會文化對身心精神患者不友善之外,還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於對身心精神科藥物治療的扭曲誤解。
後來到了台北市,在車水馬龍的商業區診所執業,發現這些問題更明顯地被放大。可能是身處資訊爆炸的天龍國,遇到不少民眾,視精神科藥物如洪水猛獸,甚至藥物只吞到喉嚨,就已經感受到藥物副作用在發作了!通常台北市民習慣看診前作很多功課,上網蒐集很多資料;但由於網路資訊來源參差不齊,有時對精神科藥物容易產生不必要的「預期性焦慮」與「災難性思考」。
一般我會花不少時間跟病人解釋,溝通治療的療程,與藥物在療程中扮演的角色。好不容易某些病人願意接受藥物治療,但其中有些人在用藥1~2天後,發現自己身體不舒服像是反胃、頭痛、頭暈等問題,就嚇到不敢再使用了。
第一個月是治療陣痛期
通常身心精神科病人在病發求診的第一個月,正是所謂的「治療陣痛期」,包括了以下五大因素:
1. 社會家庭對精神科的汙名化尚未消除,擔心被貼標籤
我曾遇過上班族病患,不能被主管發現自己在治療用藥,擔心能力被質疑。也遇到某些病患怕被先生或太太知道來身心科就診,因為這樣而被嫌棄。讓我印象深刻的還碰過某些青少年單獨來看診,告訴我說:爸媽反對我看身心科,我是自己偷偷來的,要幫我保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