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防老政府資源篇-長照機構

長照機構 必問4件事:費用、地點、口碑和環境

撰文者: 王玲玲2015-07-20

57歲的陳先生,當初在幫63歲嚴重腦中風的哥哥選擇護理之家時,當然也聽從不少朋友的推薦。最後挑上目前這間新成立不久的護理之家,主要是離醫院近,而且評鑑為「甲等」。

而像陳先生這樣,因為自己無法照顧,需要幫家人找到合適「機構式」長期照顧服務,卻完全不了解醫療及護理專業的民眾,多半也能按照機構遠近與政府評鑑資料,再透過親朋好友的打聽來做為決策依據。其中,最大的關鍵因素,恐怕就是在「預算」。

所謂「機構式」照顧服務,是指24小時皆有照顧人員照顧老人家的生活起居,包括護理之家、養護機構、安養機構等長照機構。

除此之外,還有需要特別依照特定身分或是特殊疾病(例如失智),才能入住的機構,像是需要具有退輔軍人身分的「榮譽國民之家」(簡稱「榮民之家」),以及失智症的團體家屋。

可讓老人選擇的機構式服務,除了包括「生活自理長者」可以入住的「老人住宅(例如各種老人公寓、養生村、銀髮族飯店與老人會館等)」,以及「自費榮家安養中心」;也同時包括「收住失能或失智長者」,分別由各縣市社會局、衛生局與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管的各種長照機構。

只不過,多位專家不忘提醒民眾,一般民眾在選擇長照機構時,即便「預算」是最主要的考量,也還是應該參考以下的幾項標準,才能找出最符合被照顧者與家人的需要:

一、費用要透明

只看最低價,小心貴在耗材費

瑞光健康事業集團的董事局主席應堃煇表示,目前大台北地區的養護機構收費,每月約27,000元到35,000元,大約有10%的價差,中、南部的收費則較低。至於護理之家每月收費約28,000元到45,000元,會因提供服務的內容與參與服務的醫療人員多樣化,且困難度高,而有收費上的差別。

通常包含房間的住房費、照顧費、膳食費、特殊護理費;其次則是依實際耗用量計費的耗材部分,像是衛生紙、尿布;再者,有些會針對鼻胃管或胃造廔管的管灌飲食,再收所謂的「營養費」。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張淑卿,則建議有預算上限制與困擾的民眾,至少不要堅持「選最低價」。而且在參考價格時,應該特別注意:一般機構報給主管機關核備的價格,並非完全等於實際報給入住者的價格,想要入住的人一定要問清楚相關細節。像是在固定月費之外,包括管灌、抽痰等,是否按次收費,並不包含在固定月費中;因此,在評估比價時,應該要把這些費用都一併列入考量。

最好拜訪前先做點功課,了解收費的項目,更別忘了索取書面資料,事後可當作評比的參考。

二、地點要方便

離家近,最好能20分鐘內轉診

把親人送到機構接受照顧,是不得已的決定;但是為了日後訪視、就醫方便,機構與家人、醫院的距離,也是要考量的重點。張淑卿認為「可近性」是選擇機構時的考量重點,如果所選地點就在社區內,以利家人下班前、下班後就近探望。

至於「醫療後送」的問題,張淑卿表示,最好要選擇「有合作醫院可在20分鐘內就近轉診」的機構。

儘管主管機關對機構的評鑑,都已將「就醫方便性」納入。但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唐心北就不忘提醒,合作醫院是直接派醫師到機構看診(例如一週一次或一月一次)?還是機構自行用救護車,直接送往合作醫院呢?他認為其中的前者較優。

三、口碑要夠好

低於甲級就別選,私下多打聽

目前內政部與衛福部分別會針對「老人福利機構」與「護理之家」進行評鑑(每3年一次,都是找外部委員),每年也還會進行一次查核與督考(有內部及外部委員),提供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家人參考。

張淑卿認為,如果評鑑低於「甲級」,建議可以不用考慮;而唐心北則建議,評鑑最好只當參考,家人可以私下多打聽一下實際入住者家人的口碑好壞,或詢問之前的醫院護理人員專業意見。

1
2
3
4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