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像失智、嚴重會腦死!爸媽老了,常常忘東忘西,其實可能是...
陪伴這位長輩來看診的是在中部做小生意的中壯年男子,焦慮的神情看得出擔心,80歲的老爸因為個性外向,是孫子輩、街坊鄰居喜歡談天的對象,現在變得像個孤獨老人,真令人無法適應。
當我一聽到患者是這幾個禮拜才有的急性轉變,腦中第一個想法是:撞到頭了嗎?
經我追溯病史,才知道幾個月前,他們曾帶著爸爸外出遊樂,在一次開車門的過程不小心打到爸爸的頭,經我建議進一步進行電腦斷層(CT)檢查,果然在大腦前額葉的位置出現「硬腦膜下血腫」,經開刀引流後取出血塊,目前恢復狀況良好,家人們看到爸爸又像平常一樣能說能笑,欣喜的心情溢於言表。
類似這種因腦部撞擊引發的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在我門診個案不少,由於我們的腦皮質與顱骨中間,是被一層簡稱腦膜的構造隔開,腦膜又分成硬腦膜、蜘蛛網膜和軟腦膜三層,在最外層的硬腦膜,緊貼著顱骨,當頭部受到外力撞擊受傷時,會在硬腦膜下腔形成血塊,在急性期,如果血塊太大壓迫到腦實質危及生命時,必須緊急手術摘除,這是所謂的急性硬腦膜下血腫。
然而,若是比較小的血塊因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則會隨血塊的慢性發展產生不同的病情,正常而言,一部份的血塊會慢慢被身體吸收,但年紀越大,腦會逐漸的萎縮,腦和骨頭之間的空間就會變大,位於腦表面的一些靜脈,就相對容易因為一點輕微的頭部外傷而被拉斷而產生血腫。
你可以想像縫隙很大的海綿吸收水分效果並不好,這些血腫經過溶解過程變成血水,同時在它的內外形成內膜和外膜,隨著時間的過去,當裡面的血水越來越多,就逐漸的壓迫到大腦,形成臨床的症狀。這就是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形成的原因。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病人年紀在60歲以上,男女都有,外顯症狀會因血腫的位置而有不同表現,甚至當血腫的擴大,表現越來越多元,像手腳無力、步履不穩、頭暈失衡,很像小中風;頭痛後昏迷很像急性出血;記憶減退很像老年癡呆症,就是因為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神經內科更稱它作「模仿病」。
要從臨床判斷是否為硬腦膜下血腫,有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追溯病史,但在診斷出慢性硬腦膜下腔血腫的老人家中,能夠問出有頭部外傷病史的比例卻不高,大約只有一半,多半是因為這些老人家大腦本身就因年紀大開始退化,這時候家人的主訴也扮演很重要的參考,特別是診斷失智或帕金森氏症服用藥物卻無反應,就會成為神經內科醫師很重要的臨床依據,因為,失智或帕金森氏症是慢性的退化,但初期時的用藥非常有幫助,而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出現的類失智或類帕金氏症等症狀時急遽轉變但進展很快,投藥是沒幫助的。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發生,最怕的是問不出老人的頭部外傷病史,導致診斷延誤,一旦延誤就診可能造成神經缺損甚至腦死,在此呼籲一定年紀的老人,以及有老人的家庭,務必做好安全防護,老人外出盡量有人隨從,因為上了年紀真的跌不得、撞摔都是不堪一「擊」啊。
專長: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
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
學歷:澳洲皇家雪梨大學醫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周邊神經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國防醫學院兼任教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醫療部召集人,亞洲大洋洲神經學會理事長
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
查看全部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為國內首家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提供高階影像健康檢查、美容醫學,融合假期微旅,全方位照顧您與家人的身心靈。
本院延攬榮總、北醫、長庚等醫學中心經驗豐富醫療團隊,透過高科技精密儀器提供專業判讀,在醫檢分離的優質環境,享用營養師調配、北投老爺酒店主廚設計的健檢餐,安心完成一日健檢、醫師當天一對一詳盡解說,有效提供健康管理、諮詢及轉診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