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懷孕,吃中藥調身體真的有用嗎?婦產科醫師怎麼說…
嚴格來說,不孕症其實不能算是一種「疾病」,只能算是因為「功能異常」而發生在一對夫妻中的「問題」。除了不能懷孕之外,其實對身體本身沒有什麼損害(除非是伴隨有其它的內科問題)。了解這個前提後,應該可以稍稍減輕一下不孕症夫妻的心理壓力吧!
從定義來說,一對夫妻在有規律性生活且沒有避孕的狀態下,持續一年仍沒有懷孕則可以診斷為不孕症。其中又可以細分為原發性不孕(primary infertility),即從來沒有懷孕過;以及繼發性不孕(secondary infertility),即曾經有懷孕過但是之後診斷不孕。由於現代人的生活作息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再加上晚婚、晚育因素,全球的不孕症人數都在上升中。在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不孕症人數從1990年約4千2百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4千8百萬人(WHO, 2012)。而在台灣推估的不孕症盛行率約為10~15%(臺大醫院婦產部,2007),換算起來台灣人口中約有30~35萬對夫妻面臨不孕的問題。所以,對不孕情況的了解和對生育需求的重視度與日俱增。
造成不孕原因很多,整體來說女性因素佔約六成,而男性因素佔了四成。在開始不孕症的治療之前,臨床醫師並不是直接就開排卵藥或是跳到人工生殖,而是必須先安排一系列的檢查來釐清病因何在。常見的檢查如下:
一、病史詢問:包含月經史及經產史(是否曾經懷孕,週期是否規則,經血量多寡,是否有經痛等);過去疾病史(內外科疾病或其他婦科疾病);是否曾經開刀;以及性生活的相關問題。
二、基礎體溫表:可以大致了解月經週期規律,何時或者是否有排卵等等,為女性排卵功能提供最基本的背景資料。
三、經陰道超音波:可以觀察子宮內膜型態,是否有子宮肌瘤或息肉,雙角子宮等器質性病變,也可以觀察卵巢的卵泡大小多寡幫助評估卵巢功能,甚至是否有卵巢囊腫等;可以提供相當多的資訊。
四、荷爾蒙檢查:包括動情素,黃體素,促濾泡激素(FSH),促黃體激素(LH),以及抗穆勒氏激素 (Anti-Mullerian hormone, AMH)等;其中FSH和AMH最能代表卵巢功能及卵子存量。另外泌乳激素及甲狀腺功能也和月經不調及懷孕相關。
五、子宮鏡檢查:經由內視鏡從子宮頸進入子宮腔,可以更清楚看到子宮腔內是否有息肉或肌瘤等妨礙著床的病灶,或是子宮內是否有沾黏或隔間等等。
六、輸卵管攝影:透過從子宮頸打入的顯影劑可以了解子宮形狀,是否雙角子宮或有隔間,輸卵管是否通暢等等。
七、免疫相關檢查:免疫系統紊亂造成的自體免疫抗體也是造成不孕以及習慣性流產的原因之一,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常見的有抗磷脂抗體,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狼瘡性抗凝血抗體,及抗精蟲抗體等。
八、診斷式腹腔鏡:若有懷疑腹腔內沾黏或是其他骨盆腔病變可以實行,同時也可以透過特殊染劑來看輸卵管是否暢通。
九、精液分析:檢查精蟲數目,型態,活動力等等。
十、其他:如染色體檢查等。
掌握了病因之後,接下來才會談到治療的部份。
在門診也常常會有人問到吃中藥好嗎?可不可以用中藥來調整體質?以臨床上的經驗來說,因為女性的排卵因素,荷爾蒙失調,或是免疫系統相關的問題,以及不明原因造成的不孕,西醫治療方式不外乎給予人工荷爾蒙、類固醇、低劑量抗血栓等等;雖然效果顯著,但是伴隨而來的副作用常常讓人無法忍受,甚至因此而無法完成療程。除了常見的噁心嘔吐,水腫,體重增加等等不適之外,長期使用避孕藥也會增加靜脈栓塞、乳房腫瘤等發生機率,更是令人望之卻步。這類的病人其實可以考慮接受中醫治療來調整全身內分泌及免疫功能,而且比較不會有上述提到的副作用。
反過來說,如果是因為骨盆腔感染造成輸卵管阻塞,或是子宮腔內有息肉、肌瘤,甚至沾黏或中隔等器質性病變,西醫治療包括抗生素、手術等,效果相對來說快速而且直接。
不同於西方醫學的病因學分類,中醫的治病邏輯主要是圍繞著「辨證論治」的想法;根據望聞問切的結果,辨別寒熱虛實等證型,再用中、針灸等治療方式糾正人體的偏性使其回到平衡的狀態,正所謂「虛則實之,寒則熱之」。而針對女性的經期不調及不孕,配合現代醫學對於月經生理週期的瞭解,也發展出中藥週期療法,在經前,經間,經後,及月經期而分別使用補腎、助陽、養陰、疏肝等治療方式,成效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