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2萬多位媽媽生產哺乳的資深護理師:5大招,親餵其實沒這麼難!

撰文者: 張錦姝 護理主任2015-12-11
「主任~快來幫忙!OO床的媽媽,她的寶寶對乳房狂哭,她很氣餒......」上班期間,我常接到護理同仁的求援訊息。一踏入房間,媽咪就掉著眼淚焦慮的說「聽人家說親餵比較好,但我的寶寶不吸吮我的乳房,才含上乳房不是睡著,就是聲嘶力竭的哭,喝奶瓶就清醒狂吸,婆婆說是因為我的乳頭不好吸,寶寶才會這樣,要我擠出來用奶瓶餵,或者乾脆吃配方奶就好,我的寶寶怎麼會這樣?我真是一位失敗的媽媽!(掩面哭泣)」這樣無助的場景常常出現在產後初期階段。 

我在產科臨床服務二十幾年及2年的哺乳門診中,協助2萬多位母親一起經歷生產、產後哺育及初為人母的適應過程,當母親們帶著疲累愁苦的神情,沮喪困惑的問著:「母乳一定要親餵嗎?擠出來餵不是比較清楚寶寶吃多少?」面對一張張挫折焦慮,實在讓人心疼與不捨。

相信媽媽們都很清楚,母乳是哺餵寶寶最優質的食物,無論是其中所含的乳清蛋白、活性抗體、成長因子、乳糖、乳鐵蛋白、脂肪等成分,都是最適合此階段寶寶成長發育所需,也是配方奶遠遠所不能取代的。

更重要的是,母乳哺育過程並非只是乳汁餵食而已,其中重要價值應是「寶寶從媽媽乳房喝到母奶」,經由長時間的肌膚親密貼近接觸,傳遞的是母親的溫暖、愛與關懷,寶寶在此過程獲得百分百的愛與滿足,激發安全感,更能建立良好穩定的情緒人格基礎。若只是用人工「擠出人奶」裝在奶瓶方式,這樣母親就變成了「母奶提供者」,從「養育」的神聖角色,轉變成為「自己母乳的奶媽」,這樣的現象令人惋惜。

母親經歷了漫長辛苦的生產過程,順利分娩出新生命,雖然在體力上是疲累的,但在精神上卻是亢奮的,寶寶在出生第一個小時裡最清醒,學習力佳,若在這期間持續母嬰肌膚接觸,臨床上就會有神奇事件發生—「成功的自發性尋乳及吸吮」,這也是寶寶學習正確含乳吸吮成功的重要關鍵。

親餵是寶寶獲得母乳最佳的方式,在這裡我整理出親餵時可能遭遇的5個困難與建議,希望能幫助媽媽們度過難關:

1.產程的身心疲憊與創痛:產婦產前可多元評估,可選擇溫柔生產或水中生產方式,減少生產過程中的醫療介入,使生產回歸自然與本能,並讓生產決策權回歸生產婦女與生產家庭,創造正向滿意生產經驗,降低產程身心疲憊感與創痛。

2.寶寶含乳姿勢錯誤:剛出生寶寶的含乳技巧生澀與吸吮力小,需要多次反覆練習與實作,不斷修正調整寶寶含乳姿勢與技巧,如同幼兒時期練習走路,需經歷多次的跌倒後才能走穩,以誘發寶寶正確含乳,避免母親乳頭受傷疼痛,選擇放棄親餵母乳。

3.寶寶對著乳房狂哭:產後初期乳房因寶寶多次反覆吸吮,能快速增加泌乳量,可依寶寶需求餵奶,且不限時間一天多次親餵乳房,並在產後一個月內盡量避免瓶餵。如受限無法親餵時,則以杯餵或滴管餵食方式取代,應可減少發生低泌乳量、寶寶乳頭混淆情況,寶寶對乳房狂哭,母親親餵充滿挫折困境心情。

4.缺乏家人的支持鼓勵:母乳哺餵是一個辛苦甜蜜的漫長過程,絕非母親獨自奮戰能竟其功,家人齊心的支持與鼓勵才是成功母乳哺餵最重要的關鍵。

5.對於自己泌乳沒有信心:擔心寶寶吃不夠?吃不飽?建議媽媽們轉換心情,嘗試以自信放鬆的態度哺餵母乳。當壓力過大時,不必堅持一滴配方奶都不可以加,餵食方式則可用針筒將奶滴在乳房,激發寶寶含乳意願,或在寶寶含乳吸吮時,將奶少量注入寶寶嘴角,提升其吸吮意願。

其實母乳親餵並不難,只要媽媽們有著正確的觀念與知識,做好準備與心理建設,尋求專業適切的諮詢與協助,相信媽媽們母乳親餵一定能得心應手、美好成功。

作者簡介_張錦姝 護理主任

專長:水中生產助產、溫柔生產陪產、國際泌乳顧問

現職:台北市禾馨民婦幼診所 護理部主任

學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產所碩士

經歷:
- 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
- 台大醫院產房護理長
- 耕莘專校產科護理學兼任講師
- 專業認證國際泌乳顧問 (IBCLC)
- 認證助產士陪產員 (DOULA)
- 國健署孕產婦關懷照護專線所聘專家

專欄簡介_女人健康大小事

由陳保仁院長為主的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醫師們共筆  

係禾馨醫療於2015年7月成立的第三家婦幼診所,在這裏除了延伸禾馨醫療母胎兒醫學菁英團隊的架構外,更納入了婦科疾病之全面性照護體系、最先進的乳房醫學策略、堅實完整的小兒次專科照護網絡及產後形體美學專業協助,提供全方位的婦女健康照護。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