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在必除!有痔瘡蹲馬桶別超過3分鐘

撰文者: 黃惠姍2016-06-08

大便時出血、疼痛是許多人都曾有的經驗,尤其便祕、長期腹瀉,或是懷孕晚期的孕婦,由於肛門長期用力不當,或是腹壓增加使血液回流變差,都是痔瘡最愛的族群。在《華人健康網》5914呼叫醫師中,網友提問:「罹患痔瘡,該怎麼改善?」令人尷尬又難以啟齒的痔瘡,要怎麼改善,讓營養師為您解答。

營養師高瑞敏表示,痔瘡好發在腹壓增加使血液回流變差的患者,例如孕婦、長期咳嗽、需久站或搬運重物者;或是排便習慣不良,如便祕、常需用力解便,或蹲坐馬桶時間過久者。

痔瘡分4期 惡化至3、4期需開刀治療

「痔瘡組織」位於肛門黏膜內,是一種由血管組織、平滑肌、結締組織所形成的肛門軟墊,人人都有,負責控制肛門開合、緩衝排便功能。若因為便祕必須用力解便,使得長期肛門用力不當,壓迫到「肛門軟墊」附近的內痔靜脈叢小血管,導致血管腫脹,便會形成初期的內痔(痔核)。

第1期的內痔,雖然大便會出血,但由於疼痛感不明顯,因此經常被忽略。若不良的排便習慣未改善,大便時依然用力不當,內痔便會持續惡化,痔瘡到了第2期,當痔核脫出肛門,大便時便會感到疼痛及腫脹,但便後痔核會自行縮回肛門內。當內痔惡化到第3期,內痔核脫出肛門後要用手推回,以及第4期痔核長時間脫出無法歸回肛門,且肛門口常感覺騷癢、腫脹、疼痛到坐立難安時,就需要開刀治療。

(資料提供/營養師高瑞敏)
(資料提供/營養師高瑞敏)

飲食、排便6要訣 讓痔瘡「痔」然而癒

營養師高瑞敏建議,一旦發現自已排便會輕微疼痛、出血,處於痔瘡的第1、2期,就需要立即改變飲食及生活作息,以免內痔惡化到3、4期需要開刀的地步。以下提供痔瘡患者改善飲食、排便習慣的6要訣: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