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坐飛機、擁擠的捷運...在人多的地方就感到焦慮?這其實是一種病..

撰文者: 黃偉俐 醫師2016-06-16

最近寫了一些有關恐慌症的文章,上網做了一點功課,加上門診這兩三年來出現很多恐懼症的病人,我就想到一個經常伴隨恐慌的疾患,醫學上叫agoraphobia,台灣翻譯成「懼曠症」或「空曠恐怖症」。

懼曠症是一種焦慮症,患者會害怕人群擁擠的情況,尤其是在封閉的空間當中,而且通常會引發恐慌症狀。因此,廣場恐懼症患者通常待在家裡面,對外出則感到困難。

這是網路或書上很容易看到的描述,但這一點都不符合字面上畏懼開曠空間的意思啊!想想當精神科醫師都20幾年了,怎麼都沒感覺奇怪呢?趕快上網Google一下。維基百科寫得很清楚:agora有「一群人聚集」的意思(拉丁文裡的forum,phobia則是害怕恐懼),意思是一個很熱鬧的廣場或市場,而不是一個空曠的地方。所以當初的翻譯者不知道在想什麼?

其實恐慌可以發生在很多的狀態,也都有其解釋,像以前的美國,地方空曠,可能出門本身是壓力,但我可不曾聽過有人在台灣還會害怕空曠。以下是常見幾個容易發生恐慌症狀的情況和地點:

1. 密閉的電梯或飛機。飛機是最常見的,尤其有過亂流恐怖經驗的人。經常發生在原本就有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在搭機旅遊或洽公比以前頻繁許多的現在,有些人光是走進空橋,就足以引起焦慮和害怕。

2. 人多、空氣不好的商場或餐廳。這和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會誘發恐慌有關,太多人的車廂、搭太長的時間,因而恐慌發作的病人也很多。

3. 浴室。這個其實還蠻常見的,洗太熱或太久有時會讓自律神經系同活化,加上空間感會越來越侷限,最近我一個病人就是在洗完澡後發作。

4. 高架橋、高速公路,尤其長隧道。這類病人越來越多,有一個病人告訴我「有一次要去宜蘭,在雪隧入口卻害怕了起來,心悸到無法控制,趕快從坪林交流道下去......」。重機騎士本來酷酷地騎在剛開放的高架快速道路,突然吸不到氣、覺得快暈倒,只能趕快停在路邊。甚至有人上高速公路不敢開超過50公里,不然就開始無端心悸、手抖、冒汗,只好當違規的龜速車。下次你塞在雪隧,看到龜速車,可以高度懷疑有可能是agoraphobia造成的恐慌症狀。

5. 出門都害怕。長期恐慌或憂鬱症的病患,會變得不敢出門,不敢跟人群接觸,但是越不出去,工作跟社會功能越差,變成惡性循環,身心健康會嚴重受損,出現重度憂鬱跟輕生。

圖片提供:黃偉俐 醫師

Agoraphobia這個病名發展到現在,已經是五花八門了,翻譯成任何一個名詞都無法涵蓋整體的面貌。它好發於20歲到40歲之間,美國研究發現18到54歲間的病人有2.2%,所以影響的人數、時間、生活都是巨大的,有太多太多人不好好去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寧可拿別科開的鎮定劑救急。

精神科不斷進步,但仍還有許多改進的空間,像把Agoraphobia翻譯成「懼曠症」就需要改變[1],民眾害怕到精神科就醫的觀念更需要被扭轉。人的肝臟、腎臟、肺臟、心臟、皮膚,無一都逃不過疾病的魔掌,我們的腦部也是。害怕來自於誤解,害怕自己成為 「瘋」病人,那只存在古老年代缺乏適當醫療的重症患者。絕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都是憂鬱症或焦慮疾患(廣泛性焦慮症、強迫症、恐慌症、社交焦慮症,畏懼症),他們不會「起肖」,更沒危險性,只要好好治療幾個月,都可以康復的很好。

現在的精神疾病治療進步很多,適當藥物的使用,可以非常快速的讓病患無懼的開進隧道,帶全家宜蘭一日遊,不用在雪隧作烏龜車,越開越緊張、越慢。你也可以跟家人出國,共享天倫,留下愉快的回憶,生活可以有巨大的改變。而這一切就像我在網路上尋找Agoraphobia的資料一樣,原來我也有很多的誤導,很多的以偏概全,請讓專業人士透過藥物或者心理諮商,幫助您邁向無所畏懼的快樂生活吧!

[1] 很多精神疾病的名詞有很嚴重的根本問題,就像「精神分裂症」(編按:2014年已更名為「思覺失調症」),因為其違反科學邏輯與給人沒必要的可怕觀感,早在15年前我就寫文章要求改名。

作者簡介_黃偉俐 醫師

現任偉俐民生身心診所資深主任、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經歷:臺大醫院精神部總住院醫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重度憂鬱症協會教育推廣委員、輔仁大學醫學系臨床老師、跨國大藥廠醫藥學術總監、新店耕莘醫院主任醫師

黃偉俐醫師粉絲團
偉俐民生身心診所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