魩仔魚補鈣好健康?小兒科醫師:不要太常給小孩吃魩仔魚,因為....
魚類怎麼吃?
在魚類的選擇上,除了魚肉本身的營養價值,還要注意生態的維護,和避免攝取到過多的重金屬。
如果為了攝取ω3脂肪酸而選擇大型魚,例如鮪魚或鱈魚,因為它們位於食物鏈的末端,所以會逐層累積重金屬當中的甲基汞和鎘,尤其不適合小孩、孕婦以及哺餵母乳中的媽媽食用。
因此在眾多魚類當中,目前筆者認為最理想的選擇是小型魚,可選擇的有小型野生鮭魚、竹筴魚、沙丁魚、秋刀魚等等,這幾樣能交替著吃,以多種魚種來分攤風險,是最好不過了。
另外,盡量不要吃魚的內臟、魚卵、或魚皮,因為魚類從環境當中得到的多氯聯苯會儲存在這些地方,吃太多會造成人體在神經、生殖及免疫系統上的損害。
為什麼不要太常吃魩仔魚?
(照片提供:新手父母出版社)
根據筆者在臉書社團的調查,有30.5%寶寶第一次開葷的食物是魩仔魚,僅次於雞胸肉的39.8%,可見魩仔魚在小孩飲食中的普遍程度。
不過魩仔魚常有過量鹽分和漂白劑,建議可以其他魚種代替。
魩仔魚是鯷科及鯡科的仔稚魚,統稱為魩鱙,臺灣所捕獲的種類主要則是以刺公鯷、異葉公鯷及日本鯷為主,並非為所有魚類的魚苗,這種魚大約一年生,最大成魚也差不多就是4公分多,不會再長大了。
魩仔魚原始是透明色撈起來會在船上煮熟避免劣變,因此會變成白色,在每年5~9月的時禁止捕撈,尤其是6月,因為此時捕撈會撈到其他種類的魚苗。為了避免影響生態,所以政府會管控總量,不致影響生態。購買時應避免顏色過於白的魩仔魚。
因此,魩仔魚當作寶寶的入門食物無可厚非,亦可用其他食材來取代輪替會更好,如鯛魚、鱸魚。
組合肉有什麼潛在風險?
組合肉是如何製成的呢?組合肉又稱重組肉,以牛肉為例,將碎牛肉利用黏著劑黏著,再用保鮮膜包裹,放進冰箱約6至12小時,就可以切成讓人真假難辨的牛排了。如果再添加牛油粉以增加牛肉的味道,在口味上就更以假亂真。
組合肉的第一個風險是,碎肉的表面積大,因此在處理過程中,沾染到細菌的機會也多。第二個風險是黏著劑的成分,黏著劑是由動物的骨頭或血液製成,因此這樣組合牛排如果沒有全熟就上桌,就會有吃進細菌的疑慮。
另外,為了要增加它的色香味與改善質地,以做到與真肉很像,要添加非常多種的食品添加劑,因此仍是以天然食材做烹調,父母會比較安心的。
在營養上,組合肉也有濫竽充數的感覺。根據董氏基金會在國內的調查,有些小吃攤的雞排,只有30%是真的雞肉,剩下的70%是碎肉或軟骨。美國也發現速食店的雞塊,雞肉只占40至50%,其他都是脂肪、雞皮、血管等等。因此還是天然的肉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