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盡力照料病母,卻還是比不過偶爾回家探望的兄姊,只因為她忽略了一件事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吳若權2016-10-21
尊重藏在細節裡
被照顧者對自尊的需求,猶如魔鬼的細節,
永遠藏在照顧者筋疲力竭的忽略裡。
隨著時久日深,形成隱形的心牆,讓彼此對立的情緒,破壞原有的親密。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愛怨情仇,我是最近這幾年才慢慢了悟的。

無論彼此的關係是伴侶、親子、朋友、醫護、主雇、陌生人、甚至是義工……只要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成立,彼此看似親密、卻又對立的矛盾情緒,就開始不斷拉扯及衝突。

或許彼此在理智上都不希望這樣,但雙方都很難控制摩擦的狀況持續發生,而且各自都會覺得十分委屈。

負面情緒,如同挑撥離間的高手,暗自在最需要合作與信任的彼此之間搞破壞。刻意忍耐,反而助長未來有一天突然爆發所造成的傷害。各自心理的壓力,若沒有及時妥善處理,累積多年的辛酸,甚至可能會出現有如社會版上的悲劇新聞──孝子毆打老父、孝女攜母燒炭……不但親友覺得不可思議,連不相識的讀者聽聞都為此悲憫不捨。

如果兩方都沒錯,那究竟什麼地方錯了呢?當你有機會介入調停,或傾聽他們個別地抒發痛苦,往往會愈聽愈感到混淆。這絕對不是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能處理的糾結。

重建彼此的關係,不要在自以為是的愛裡,深深受傷

這也是我擔任照顧者角色長達二十年才發現的矛盾──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長期的情感是親密相依的,但往往短暫的情緒是針鋒相對的。必須先對這個本質認識清楚,雙方的相處才能重新找到一個平衡點,重建彼此的關係。否則,兩方都會在自以為是的愛裡,深深受傷。

有位單身的熟女朋友,在家排行最小。她上面還有哥哥、姊姊,各自成家後便搬了出去。爸爸過世後,剩下她和老母親同住。

本來風平浪靜的日子,還過得去。頂多就是媽媽比較愛唸,生活細瑣太多,沒有一件事情如意。加上媽媽已經到七老八十的年紀了,竟還會對年近四十的她逼婚,總是令人難堪。但是她都忍住了,畢竟同住一個屋簷下,母女親情更勝於一切。

自從母親心臟病發,又因為摔跤而臥床,問題急速加劇擴大。原本母親的叨唸,只針對事實發牢騷,後來母親的抱怨失控,情緒開始超過理性。

母親甚至抓住兄嫂回家的機會,頻頻恣意地抱怨,說她照顧的態度不甘不願,每天還煮些食不知味的三餐,難以下嚥。(實情則是醫師交代,她母親必須控制飲食,烹飪與調味盡量以清淡為宜。)

姊姊和姊夫回家,母親故意在大家面前誇讚,說姊姊懂事體貼,很會買東西,無論菜餚或衣服,都令人滿意。相較之下,似乎有意無意地在羞辱她。

朋友是個善於反省的女子,常告訴自己:「媽媽沒有惡意,只是心情不好,愛抱怨,不要想太多。」但是次數多了,而且言語愈來愈刻薄,就算她可以提醒自己不要當真,情感的傷害還是愈來愈深。

難聽的話,當面說了,固然令人難以招架;但若是從別人口中輾轉傳來,自己欲辯無言。夜深人靜,投奔情緒的怒海,悲怨猶奮不顧身。

尊重長輩,要他說了才算數

「孝女,其實最不孝。」她很難過地跟我說,去看憂鬱症門診拿藥,吃完還是沒效。我除了使用多年來學習到的療癒工具為她平撫創傷,也在她的傾訴中,找到耐人尋味的一幕場景。

半年多以前,有一天她推著輪椅陪母親去公園晒太陽,母親頻尿卻好強,不肯主動要求上廁所,她問了幾次,母親還是推辭:「不是剛剛才去過,現在不用啊!」相隔不到一分鐘,母親突然又想小解,由於和廁所有段距離,一時忍不住而失禁尿在褲子裡。她無奈地嘆了一口氣:「唉⋯⋯」就讓母親深深記在心底。

翌日,母親在閒聊時就跟鄰居抱怨說:「你們不要以為我女兒照顧我很溫柔,只要不順她的意,還是會忤逆我。」這話傳到她的耳裡,只覺得對母親十幾年來的照料與付出的心血,彷彿都已前功盡棄。

1
2
3
單頁閱讀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