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渣油」做手工皂,真的很黑心嗎?台大化工博士:破解橄欖油不能說的秘密
最近跟油相關的時事新聞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兩週剛跟大家分享了「食用油含苯」的相關資訊,又收到網友提問關於「手工皂使用橄欖渣油」的問題:
「什麼是橄欖渣油?跟橄欖油差在哪裡?會對身體有害嗎?」
「謝博士,到底純橄欖油、冷壓初榨橄欖油誰比較純啊?為什麼每個店員說的都不一樣?」
看到這些問題,我也能感受到大家內心深處的困惑,畢竟這幾年健康飲食風氣盛行,而橄欖油更是大家心中首選的健康食用油。所以到底橄欖油的等級怎麼分呢?「橄欖渣油」又是什麼呢?那我們來一一探討吧!
「橄欖油」怎麼分等級?
大家在購買橄欖油時,一定會注意到琳琅滿目的各種標示法,「冷壓初榨」、「特級」、「純」、「精製」等等,到底橄欖油的等級怎麼分呢?
就跟葡萄酒一樣,橄欖油也有一套分級體系,專業的品油師會評定橄欖油的味道,並確認橄欖油有沒有變質。至於分級的標準主有三種:一是橄欖果實的等級,二是取得橄欖油的方式,第三則是有沒有進行後續的加工。
「什麼?橄欖果實有分級?」
就跟水果有分不同品種、甜不甜一樣,橄欖果實一樣有分等級。可以製作橄欖油的橄欖大概有600多種。品種,種植的土壤、氣候、收穫的時間,以及採收後橄欖果實有沒有壞掉、破皮,都會影響之後製油的等級。所以分級的第一個標準,就是橄欖果實的等級。
「那麼,什麼是『取得橄欖油的方式』?」
聽起來很健康的「冷壓初榨」,就是最傳統取得橄欖油的方式:直接去壓榨打成糊狀的橄欖果泥,橄欖汁跟橄欖油就會流出來。第一次壓出來的,就叫「初榨」。再來,如果是在室溫下(歐盟規定27度以下)去壓榨,就叫「冷壓」。除了直接壓榨之外,有時也會使用有機溶劑去萃取橄欖油。
「什麼!有機溶劑!」
對,你沒看錯。因為經過壓榨的橄欖果泥,裡面其實還是有油份存在的,只是利用壓榨的方式,已經擠不出來了,這時候就會使用有機溶劑(通常是正己烷)去萃取出殘餘的橄欖油,再利用加熱的方式去除溶劑,得到橄欖油。
「那謝博士,有些叫做『精緻』橄欖油,是怎樣精緻啊?特別去挑選果實嗎?」
哈!大錯特錯。所謂「精緻」,其實就是「精製」。純天然的橄欖油或是其他植物來源的食用油,因為每一批原料多多少少都會有所不同,所以在顏色、氣味,或是其他天然來源的不純物的含量上都會有所不同。為了讓消費者買到的是均一的商品,所以通常會利用加熱、低壓、過濾、有機溶劑......等等方式,對天然油品進行脫色、脫臭、去除游離脂肪酸和天然不純物。此外,為了讓油品更適合在高溫使用,有時也會透過氫化的方式,將油品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轉化為飽和脂肪酸。簡單說,就是進行「後加工」,這也就是所謂的「精製/精緻」了。
呼呼,介紹完上述背景知識之後,我們可以來看看,一般市面上的橄欖油商品,是如何分級的。其實每個國家或地區的標準都會有些差異,我們就依據國際橄欖油協會(International Olive Council)的分級來介紹吧,總共分為7大類,9種:
1. 特級冷壓初榨(Extra virgin olive oil):最高等級的橄欖油。精選過後的橄欖果實,在室溫下以純物理方式進行第一次壓榨所得到的橄欖油。酸價低於0.8 (free acidity is not more than 0.8 grams per 100 grams)。順道一提,所謂的酸價,指的就是油品中游離脂肪酸的含量。游離脂肪酸是三酸甘油脂分解後形成。簡單說,酸價過高,表示油品氧化、劣化;但是酸價越低不代表越新鮮、越天然喔!天然植物萃取中有一定比例的游離脂肪酸是正常現象,而且游離脂肪酸可以經過經過精製去除。所以,合乎標準即可,不用一昧追求數字。
2. 冷壓初榨(Virgin olive oil):跟特級冷壓初榨一樣是室溫下以純物理方式榨取,酸價小於2.0,可以直接作為食用油販售。
3. 普通冷壓初榨(Ordinary virgin olive oil):製作方式跟上面兩種一樣,酸價小於3.3。在某些國家或地區,這個等級已經不會直接作為食用油販售了,而是經過精製後再作為食用油販售。
4. 次等冷壓初榨( Virgin olive oil not fit for consumption / Lampante virgin olive oil):酸價大於3.3的冷壓初榨橄欖油,一般不建議食用。精製後才可以作為食用油,或是做為工業用油。
以上四種,才是「冷壓初榨」。只有前兩種,才是大家認知中可以直接作為食用油使用的「冷壓初榨」橄欖油。
5. 精煉/精製橄欖油(Refined olive oil):就是把第3、第4種橄欖油經過精製之後所得,酸價小於0.3。這種橄欖油,一般也不會直接販售,而是做為「調和油」。
「調和油?什麼意思?」
別急,繼續看下去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