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積水,開刀後倖存...癌症醫院超商工讀生領悟:每一口呼吸都是幸福

醫病平台醫病平台 撰文者: 張志國(學生)2016-11-19

照片僅為文章配圖,非文章主角

我從高中以來飽受頭痛之苦,2013年暑假在檢查出來是一種叫做「Chiari 畸形」的病,神經內科醫師建議我手術,並推薦了一位兒童神經外科醫師替我開刀,因為這樣的病例在兒童神外裡比較常見,手術經驗比較豐富,於是就排定隔週手術。

想像開顱手術便是被一堆醫療儀器圍繞,身上插著大大小小的管子躺在加護病房。現在自己即將面對一個大手術,心中的恐懼和不安頓時一擁而上,出院的前一晚,替我主刀的醫師請我和母親到病房的會議室,說明下週手術的情形,醫師詳盡的解說手術步驟、術中可能發生的狀況,和術後可能的後遺症,門外漢的我們大部分都聽不懂,只知道這是一個不小的手術。結束和醫師的談話之後,回到病房後我安慰媽媽,既然來了我們就要勇敢的面對。

出院後等開刀的那一週很煎熬,每一個夜晚都失眠。終於到了住院日,我到兒童病房報到,對於隔天的手術還是感到害怕。一早六點四十五分,手術室上來推床,第一次進到手術室的我充滿好奇,麻醉師一針下去後,醒來手術已經結束了,過程還蠻順利的,但時間有點長,開了12個小時,傷口大概是20公分,推出手術室後,我在加護病房待了一晚,便轉到普通病房,住了二週後出院。出院的日子很辛苦,因為臥床一段時間,每天要練習下床走路,就這樣一個月過去了,有一天中午我突然頭痛劇烈,查覺到不對勁,立即請照顧我的外婆送我回醫院急診。

大約下午四點到急診,急診醫師為我做了核磁共振檢查後,醫生說我的腦部都是水,必須緊急開刀,隨即聯絡我的主治醫師。晚上九點,又做了一次第三腦室造口術,開完刀已經是半夜二點了,而且醫師一早六點的飛機出國,真的是辛苦他了。術後要觀察腦壓,我在兒童加護病房待了六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左右二床的都是昏迷不醒的弟弟,探病時間一到,他們的家屬就會進來喊~某某趕快醒來,看到這樣的生命現場,心裡非常震撼,覺得在這個空間裡能呼吸、眨眼,已經算是奢侈。

轉回普通病房後二週開始練習術後下床,每次術後練習下床走路都非常的辛苦,第二次手術後復原狀況不錯,一年後因為腦內積水吸收狀況不如預期,又開了第三次手術,腦室腹腔引流術,在體內裝引流管,管子從左邊耳朵的皮下一路接到肚子裡。第三次手術相較前二次手術來說相對較小,因此復原速度較快,二週後經醫師評估後就出院了。

就這樣我一年內開了三次手術,休學一年,並且從原來南部的學校轉學回北部就讀。目前術後二年多,雖然傷口偶爾會稍微不舒服,在天氣轉換的時候更明顯,但是整體的復原狀況算是不錯的。

生病的路程很辛苦,一路上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祖母,因為是單親家庭,母親必須負擔家計,所有的照顧責任就落到祖母一人身上。高齡八十歲的她,每日堅持一早五點從醫院離開搭第一班車回家,來回車程三小時,只為了趕在上午八點服藥前,讓我喝一碗她煮的粥。三次手術住院期間,起居照顧祖母幾乎一手包辦,有時候媽媽假日休息,要和祖母「換班」,祖母還是堅持守護在我身邊,不願離去,這讓我非常受到激勵,家人為我付出那麼多,我必須堅強起來,唯有堅強起來,盡快好起來,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大的回報吧!

我很謝謝上天給我一個這樣的試煉,我目前在關渡癌症醫院裡面的超商上班,這其實是我特別選過的。一直以來,成為社會工作者是我從小以來的夢想,我想在打工之餘,接觸一下醫院環境,讓自己的打工不會只是花時間來工讀。如果當成一種實習、替病人和醫護人員打氣,這樣的打工更有意義,依稀記得上班第一天,店長對我耳提面命,希望我運用同理心來服務顧客。希望未來可以在醫院裡面服務,相信我開刀的經歷,加上在醫院裡面聽到的故事,都是未來在助人工作上的養分。

這次生病讓我體悟到,人生沒有一帆風順,如果有什麼難過或低落、或過不去的坎,想想還有人很努力地想醒來、還有人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吸一口氣,這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很幸福。

本文獲「醫病平台」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民報》

專欄簡介_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專欄文章列表>>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查看全部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歡迎賜稿!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