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我不夠好,他才會離開我...」在諮商室裡,我看見那些「無法愛自己」的成人

MamiBuy媽咪拜MamiBuy媽咪拜 撰文者: 小桃媽2017-01-18

走在路上,有一對母子正在爭吵,

孩子悽慘哭鬧的聲量大到讓我很難不去注意他們。

依稀聽到這位媽咪對孩子說:「你每次都不聽話,有你這種兒子好丟臉!我不要你了!!」

媽咪轉身要走,孩子大哭,兩隻小手拉住媽咪:「媽咪,妳不要走...」

媽咪不理會孩子的哭求,繼續往前走,我在孩子的臉上看到害怕被遺棄的恐懼,

你是否也曾看過類似的場景呢?

諮商室內的典型對話

我在諮商室裡很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卻是這群孩子長大後的模樣。

一個考試是全班第一名的女孩,她哭訴男朋友對她有太多的要求,

她只有做不到其中一個看起來很無理的要求,

男朋友就說:「我受不了妳了!我一定要跟妳分手!」

女孩覺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要拋棄她,覺得這世界又只剩她一個人。

女孩心想著:「一定是我很糟,所以怎麼做都做不好,最後還是沒有人愛我!」

她因為哭了整晚而眼睛發腫,不斷地自我傷害也無法止住內心的痛楚。

陪著女孩停留在痛苦的感覺中,

女學生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是被媽媽這麼對待:「妳再這麼調皮,我就不理妳了!」

「我怎麼會有妳這種女兒,我要把妳送到育幼院!」

童年開始被媽媽用威脅的方式對待的她,強大的恐懼與焦慮威脅著她與母親之間依附關係,

她開始相信「我很不好,我愛的人都會離開我」,唯有這種扭曲的信念,才能讓她感覺到自己的生命還在控制之中,

長大後,即使女孩每次考試都考第一名,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父母把愛撤出,孩子不安的依附也開始滋長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及和孩子的互動關係,極可能影響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

「永遠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堅信只要再改掉自己的一些缺點就能讓愛的人回來」,

以上例子都是很典型的想法,藉以和「好」的媽媽、愛人有所連結,

雖然很不可思議,其實周圍有好多人在心情難受時,其實都潛藏著這樣的信念。

這些都是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形成的,

即使長大成人,這樣的模式仍持續地在人生中重蹈覆轍,

想一想這模式形成的過程,其實很令人鼻酸。

依據 Maccoby 和 Martin(1983)的研究,將父母教養風格分為四類:開明權威型、專制權威型、寬鬆放縱型、忽視冷漠型。

其中,權威專制型的父母特別會說:「如果你再...我不理你了!」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這些語詞我們稱之為「把愛撤出」。

為了懲罰孩子「不好」的行為、塑造孩子「好的行為」,

專制權威型父母習慣用這種強烈的語詞表達自己的生氣,並且拒絕聽見孩子真實的想法。

這些孩子長大之後.....

當父母選擇「把愛撤出」時,會呈現絕情的姿態、憤怒的音調與表情,

強烈表達了他們對孩子的厭惡、輕視,

這些非語言行為深深刻印在孩子的內心,引發強烈的無助感和絕望感,

有些孩子在這樣的教養方式中學會服從,有些孩子則是學會對關係不信任、逃避關係。

「我只要進入關係就會受傷害,所以我不應該跟別人太親近」、

「只要我夠努力,就能讓他回心轉意繼續愛我!」

有許多孩子長大後和親密伴侶、朋友之間持續重複這樣的人際循環,

因為自己的感受從小就不被父母認可,

所以長大後仍不清楚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是什麼,

嚴重的可能會有憂鬱症、焦慮症、餵食及飲食障礙症。

父母不當壓力鍋,親子溝通容易許多

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真的很生氣,不妨先讓自己暫停幾秒、深呼吸一下,

如果可以就先暫時離開當下的空間,再想想用什麼語句比較適當,

爸媽既然知道自己說出的話會造成這麼大的傷害,

可以想想如何改善親子之間的互動方式。

我們可以表達對孩子行為的不滿,但不應使用「把愛撤出」的方式,

所謂「情緒會傷人」,有時壓力大、心情很差的時候也很可能出現這種情緒化的語句,

如果可以的話,讓自己每天空出10~15分鐘的時間整理自己,

父母不當壓力鍋,與孩子的溝通會容易許多。

本文獲「MamiBuy媽咪拜」授權轉載,原文在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MamiBuy媽咪拜

MamiBuy媽咪拜

查看全部

MamiBuy媽咪拜作者群

百萬媽媽一致選擇,全台最大母嬰親子網站!

「MamiBuy媽咪拜」最多媽咪分享的網站,每二個媽咪就有一個是MamiBuy的會員,提供最新鮮有用的資訊,蒐集熱心媽咪們最真誠公正的評鑑分享,為全台灣的媽媽發聲!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