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怕隔太久養出癌!1年、3年、5年…醫師中肯建議:「大腸鏡」多久做一次,才算剛剛好?

健康特搜簿健康特搜簿 撰文者: 葉人豪 醫師2017-06-07

離開醫院的路上,劉小姐想起剛剛回診時醫師宣布自己只在直腸有兩顆比米粒還小的息肉,心中忐忑一掃而空。但是﹍雖然醫師說那是良性的增生性息肉,可以五到十年後再追蹤,可是﹍不會隔太久嗎?會不會過個幾年息肉就變大甚至變成癌症? 

如果每年都要做一次,想到清腸喝瀉藥的不便又令人卻步。劉小姐發現自己更煩惱了。 

劉小姐的問題,可能也是您會遇到的問題。大腸癌在台灣的盛行率已經達到世界第一,在報章雜誌的放送下,現在民眾除了配合篩檢,也會主動安排健康檢查或在門診詢問,這應該是可喜的事情。 

但是大腸鏡本身仍然屬於侵入性的檢查,儘管越來越多院所提供術中麻醉,可以把檢查中的不適降到最低。檢查前的低渣飲食以及瀉劑清腸對多數人來說,都不是非常愉快的經驗。在個人的經驗中,不少人聽到明年可以暫時休息,都如同獲得了特赦。 

大腸癌篩檢,與大腸鏡檢的必要性與時機 

目前在台灣主流的大腸癌篩檢方式有兩種,一般 50 歲以上,建議接受國健署推行的每兩年一次的免疫法糞便篩檢,或直接接受大腸鏡檢;而如果糞便篩檢發現有陽性潛血反應,就應該接受大腸鏡做確定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看起來似乎陽春,但可不要小看它;過去即便是比較舊的化學法篩檢,都證實可以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大腸癌相對其他癌症,較容易早期發現,而且治療效果相當好,這是全世界政府之所以認真推廣相關篩檢的基礎。根據文獻,每兩個糞便篩檢陽性的人,就可能有一位具有高危險性的息肉甚至大腸癌。 

有些民眾可能會選擇直接接受大腸鏡檢,目前根據實證的共識大致如下: 

  • 一般人 50 歲以上應該接受定期糞便篩檢,或第一次大腸鏡檢
  • 40 歲以上有家族史,尤其一等親有過大腸癌或一公分以上大腸息肉,應接受大腸鏡檢
  • 有少見的特殊多發性息肉症候群,或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需更早開始篩檢及追蹤 

此外根據美國最新的指引(2016 USPSTF),無家族史的一般人 45 歲以上亦可考慮篩檢。至於 30 多歲或更年輕的健康民眾,目前並無明確的共識;雖然偶而會看到這個年紀的大腸癌患者,但整體來說發生率算是相當低;個人的建議是如果非常擔心,可以至健檢診所或中心安排,或門診諮詢是否自費接受大腸鏡。 

那麼若直接選擇大腸鏡,做完之後到底多久應該追蹤一次?

1
2
單頁閱讀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