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大腸鏡,一定要問醫師的4個救命問題
很多人會抱怨,做完大腸鏡後麻醉醒來只得到一兩句話:「正常」、「沒問題」或「請回門診,門診醫師會跟你說明。」我個人的習慣是,檢查完會等病人醒來後,在家屬陪伴的情況下說明今天大腸鏡檢查的結果與建議。其實接受完如此高侵入性的檢查,你是有權利問清楚檢查結果的。以下是我建議的幾個問題:
檢查完還沒有離開內視鏡檢查室前,記得問:
一、請問腸子有清乾淨嗎?
檢查前腸子有沒有清乾淨,會影響到病灶的偵測率,也會影響盲腸到達率。你一定要問一下有沒有清乾淨,假如非常不乾淨,也可以思考要不要安排重做檢查。
但是不要迷迷糊糊做完什麼都不知道,連重做的機會都讓它飛走了。
二、請問有做到盲腸嗎?
大腸鏡有沒有到達盲腸,等於是在問有沒有整條大腸都檢查,這就好比擔任巡邏的任務警員,有沒有把轄區內負責的所有巷弄都騎車巡邏過一遍一樣。雖然檢查的完整度還牽涉到清腸程度的好壞,以及醫師檢查的仔細程度,不過到達盲腸是最起碼的,目前有沒有到達盲腸也是國內外檢查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
目前國內建議篩檢大腸鏡的盲腸到達率應該達90%以上,也就是說一家醫院或一位醫師每做100位受檢者,應該至少要有90位檢查到達盲腸,否則就是不及格。此外,如果沒到達盲腸,到底是什麼原因(手術後沾黏、腸子天生太長⋯⋯),以及觀察到的部位與範圍(例如升結腸、橫結腸,或只有到乙狀結腸等)也可以問一下。
三、請問今天檢查有發現腺瘤性息肉嗎?如果有,請問切除了嗎?
以常規處置而言,檢查當中發現的腺瘤性息肉均應該切除,少數情況可能不會當場切除:例如腺瘤性息肉太大顆,不適合當場切除,必須另外安排住院切除;或者是因為你今天忘了停止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切除會有風險,必須擇日再戰。
此外,也有可能因為你在一、兩週內有旅行或出國行程,醫師認為有風險。凡此種種都沒有關係,但是你要知道「有沒有」跟「是否已經切除」,因為如果有腺瘤,卻尚未切除而繼續放置,未來就有轉變為癌症的可能,那就跟沒做大腸鏡是一樣的。
四、有沒有什麼該注意的?
如果有切除息肉,術後有一些注意事項,例如一週內不宜運動、不能飲酒、不能提重物等,以免發生術後出血的情況。而切除的息肉大小不同,風險也有所不同,因此,即便檢查醫師不是你的門診醫師,這個攸關個人安全的問題,一定要馬上問清楚,最好家屬也一起在場聆聽。
以上四個檢查當天要問醫師的問題,如果你有麻醉,務必請同行的家人幫你記下來(不要只記得去繳費要收據),因為你在麻醉剛醒時迷迷糊糊,不會記得的。
第一次回診時,記得問:
再問一次檢查當天有發現腺瘤性息肉嗎?如果有,請問切除了嗎?,同時詢問化驗的結果。
有病理化驗結果都出來了,也更為正確。腺瘤性息肉的顆數和病理結果,是決定下次追蹤時間的重要依據。
根據美國的大腸鏡後追蹤指引,如果只有一、兩顆小於1公分的小息肉,一般五年後再追蹤即可。假如有三顆以上(不論大小),或只要有一顆超過1公分、化驗結果有絨毛成分或高度細胞異型,則三年後就要追蹤。只有非常少數、非常大的腺瘤(超過3公分或4公分)以內視鏡逐刀切除時,要在半年後再安排一次檢查,追蹤觀察有無殘留病灶。
需不需要做其他檢查?
特別是在上一個問題得到的答案是化驗出癌的話時,就要詢問。原位癌基本上是沒有淋巴結轉移的風險,因此以大腸鏡切除後就算是根治,但如果是黏膜下浸潤癌(T1癌)有10%左右是會淋巴結轉移的(尤其是黏膜下深層浸潤時),所以應該要做胸部、腹部以及骨盆腔的電腦掃描,以排除遠端轉移或局部淋巴結轉移的風險,或決定是否應該追加手術或化學治療。當然病人本身的健康狀態或其他疾病之有無,也會影響後續治療的考量。
什麼時候要再追蹤大腸鏡?
如果醫師說明化驗結果時已經說明這個問題,就不用再問了。不過臨床上很少要「每年」做大腸鏡的狀況,除非是醫師對於自己的診斷或檢查詳細程度沒有信心,或是基於一些「業務考量」。儘有少數狀況,例如本次檢查發現有超過10顆以上的腺瘤性息肉,依據美國或歐盟的指引,建議第二年再做一次大腸鏡,避免有遺漏的狀況。
最後,如果你的私人醫療保險可以給付此次檢查的費用(自費部份),請先打聽好申請給付總共需要幾份的診斷書,在門診時請醫師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