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只看1個病人,85歲「糖尿病之父」抱著賠錢的決心開診所:救一個病人,等於救一個家庭
攝影:陳兆瑜
「醫師爺爺,我不想打針......」一名9歲的第一型糖尿病小女孩,在診間害怕地拿著針頭,不敢打下手中的胰島素。「不要怕,我的手給妳打!這一點都不痛喔。」老醫師拿自己的手臂示範給女孩看。
「林教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醫師,他對病人非常親切與關心,對醫護晚輩特別關照,他真的是一位好醫師、好前輩、好爺爺!」「你來看過他一次,就會知道什麼叫做『好醫師』了!」網友紛紛這麼說。
病人們口中的「醫師爺爺、林教授」就是林瑞祥,今年85歲,現任「林瑞祥教授診所」院長。他是讓胰島素在台灣被廣泛使用的重要推手,更在2015年獲頒醫療奉獻獎,被譽為「台灣糖尿病之父」。此外,他也獲選為2008年《商業周刊》百大良醫中「最年長」的醫師,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筆網友票選中,獲得「一般內科」第一名好醫師的評價。
行醫一甲子,林瑞祥治療超過5萬名病患,跟他最久的病人一跟就是30年。到底林瑞祥是怎麼樣的一位好醫師,讓病友、醫師都這麼推崇他?又是什麼樣的動力,讓今年已高齡85歲、老早就過了退休年齡的他,第一次創業就抱著「賠錢」心態開診所?
赴加拿大跟發現胰島素的貝斯特教授學習
「胰島素發明後,糖尿病患能活到90多歲!」
回顧林瑞祥的前半生,幾乎是在兵荒馬亂中成長。林瑞祥出身於醫師世家,父母親都是留日醫學博士,他在日本出生,後跟隨父母去到北京及天津。林瑞祥的童年經歷了盧溝橋事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正是槍火不斷、砲聲連連的劇變時代,他可以說是見證了整個時代的演進。
初中三年級時,他跟著父母回到故鄉台灣、就讀建中,生活也才真正穩定了下來。為了順應父親的心願,繼承衣缽,林瑞祥放棄喜愛的物理,就讀台大醫科。1963年,林瑞祥應貝斯特教授之邀,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跟隨協助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rick Banting)發現胰島素的年輕助手查爾斯.赫伯特.貝斯特(Charles Herbert Best)研究糖尿病16年。(註:貝斯特1921年21歲時,協助班廷醫師共同發現胰島素。1923年班廷接受諾貝爾獎後,宣布將獎金一半送給貝斯特。)
在當時種族歧視濃厚的環境下,林瑞祥憑著專業做到副教授等級,順利取得多倫多大學的終身教職,享有終身俸。然而,1978年在台灣肝病之父宋瑞樓教授邀約下,林瑞祥毅然決然放棄加拿大優渥的生活與學術資源,回到台灣,創立台大醫院糖尿病中心,並擔任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前行政院衛生署長林芳郁、現任輔大醫學院院長林肇堂都是他的學生。
這樣等級的學者回台灣,在當時非常稀少。追問他背後原因,林瑞祥說當時台灣的醫學教育還不到實驗室的階段,不像現在醫學生可以自己做實驗,這種實驗室在多倫多太多了,在台灣竟然沒有。
另外,早年台灣對糖尿病控制尚未成熟,林瑞祥深知使用胰島素治療的醫師很少,想讓胰島素的使用更普遍,嘉惠更多的病友。林瑞祥興奮地說:「在胰島素還沒發明前,小孩子得糖尿病兩三年就死掉了,打完以後他就可以活下來!現在已經有人打胰島素打到90幾歲了還活著。」
1小時只看1個病人!全台看診時間最久的醫師
「但控制好一個病人,等於拯救一個家庭」
攝影:陳兆瑜
號稱是全台看診時間最久、看診量最少的醫師,林瑞祥光是看一個初診病人就可以花上1小時、一診只看10幾個病人。他的看診風格,總歸來說就是4個字,「不厭其煩」。
跟著林瑞祥15年的護理師李佩芬笑說:「林教授給我很大的震撼,我不知道原來一個病人可以看一個小時。但不是都他在講,他是花時間聽病人說。他對病人的耐心是我在其他醫生身上看不到的。我大概跟過100多個醫生吧,病人只要問3次,醫生大概就會不耐煩,但他是病人問10次、還是會講10次。他寧可現在多花時間跟病人溝通,也不希望病人發生併發症。」
雖是糖尿病權威,但林瑞祥問診從不草率,無論血糖、血壓、血脂肪、家族病史......他會每個數字都很精準地去看,病人連祖宗八代都會被他問得一清二楚。他把病人當家人,哪個病人家裡發生什麼事,他都記在心裡,下次回診還會問起。當一個80多歲的老醫師,彎著腰桿,花一個多小時苦口婆心叮嚀飲食作息,看到醫師比自己還希望血糖趕快控制下來,病人怎能不感動?就會想讓自己更好。
問林瑞祥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做衛教?他說他看過太多病人一旦鬆懈、血糖沒控制好,就會產生併發症,中風、失明、截肢......這不單是對病人本身,對一整個家庭都是很大的衝擊,控制好一個病人的血糖,就等於是拯救一個家庭悲劇。